“可我关注到另一个情况,为什么张有新对你的工作不支持呢,你想过没有?”
“是的,我也感觉到了,可我不明白为什么啊,你是觉得有大问题吗?”
“这倒不是,我跟菲儿感觉一样,国企比较复杂,哈哈。不过,有一点是不变的,把工作干好是第一位的。我的建议就是从目前来看,你不必先建立完整的框架,先把问题搞清楚,我相信你自然会梳理出来的。”
“嗯,我也有过这样的考虑,看来咱们达成了一致,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咨询项目来对待了。”放下电话,成曦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这下踏实了。
成曦按照确定好的工作思路积极的投入到了调研中。她制定访谈提纲,邀约访谈人员,并做好记录。她思考过访谈的主线,既然会上大家反映出各种问题,那么就从谈问题开始,开放式的。但首先得把各自的职责介绍清楚,这样自己才能把产品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的现状掌握清楚。她随机邀约了整个链条上的关键岗位的任职人员和领导。
A是公司高层,分管运营。他重点提到两点,一是研发主体要明确,不应生产事业部和研发事业部都做研发;一是两边的关系要协调好,不顺主要是人的问题;
A反映的情况是现状,跟研发相关的责任单位有两个,一个是研发事业部,一个是生产事业部。之所以是这样的设置,跟G公司的发展历史有关。最初公司规模比较小的时候,研发职能和生产职能都设置在生产事业部。随着公司不断发展,研发工作,尤其是除了自主研发以外的组织研发越来越重要,公司就新设了研发事业部。但生产事业部原有的研发职责也没有相应调到研发事业部,尤其在基础研究方面仍是重点承担单位。
B是研发事业部的骨干人员,她提到的问题主要是研发过程有些环节因为前期领导不了解,并没有给出意见,但却在最后定型时毙掉,项目再调整的成本就很高。
C是产品推广事业部的负责人,她提到公司需要制定产品规划,能够对工作有个指导。
D是研发事业部的负责人,他指出了几个问题,一是公司目前的产品研发是市场导向、技术导向和领导导向兼而有之,没有主导;二是产品名称、品牌、外观设计、定价等市场元素的工作不应放在研发事业部,应由产品推广事业部负责;三是产品规划职能应放在产品推广事业部,因为他们更了解市场需求;四是研发分两地,研发产品的标准不一致。
E是生产事业部骨干,他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产品退市得有个标准,比如有些销量很小的产品是否应该退市,另外谁来负责退市工作也没有具体承担单位;二是产品研发时得考虑生产实际,原料是否可靠,原料供应是否有问题,需要何种设备等,目前公司的生产能力是否能够支持,这些都要提前沟通。
F是生产事业部的员工,他提出,一是前期研发主导时,选择供应商应该有标准。如果与供应商沟通时间紧迫,物料特性、质量控制等方面还没有做到位,产品容易出问题。
G是计划财务部的负责人,他描述了目前关于新产品价格的确定流程:研发事业部提供一个产品的成本采购价(原料和包装)和几个产品售价,财务人员在成本采购价的基础上,加入生产成本,人工成本等,结合售价,根据平均利润率和各类产品的最低利润率提出新产品定价意见。这完全是财务角度考虑,市场角度考虑的很少。
成曦就这么一个一个的访谈,共访谈了三十五个人。通过访谈,成曦了解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貌。收获颇丰。可不顺利的事情也发生了。
当成曦访谈到一位高层时,他很无意识的根据之前访谈的情况,对某些环节进行了深入的跟进,也许是触发到了人家最敏感的地方,也许是揭了短,打了脸,这位高层立刻就变了脸,比翻书还快。反问成曦,你这项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成曦不明就里,据实的回答,今年研讨会上聚焦了产品管理方面的问题,所以总经理安排自己来做这项工作。这位高层又说,大家协调沟通的都很顺畅,根本不需要再去协调了,不需要你。最后几句话其实挺重的,也把成曦给弄懵了。成曦只好灰溜溜的离开了。
回到自己座位上,成曦越想越委屈,眼泪止不住的就流了下来。这时张有新正好经过,看到成曦的不对劲,就把她叫到自己办公室询问。成曦本就很憋屈,就一五一十的全说了出来。张有新也很气愤,立刻就带着成曦去找于政总经理去了。他让成曦再把事情经过跟于总说说,成曦说完后,张有新就开始评论了,情绪很激动,言语很锋利。于政的态度却很怀柔,听成曦讲完,听张有新评论完,他只是笑了笑,说了句:“奥,受委屈了。”
成曦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复盘方法,但有一次她无意中看到了对复盘的介绍,复盘其实是古时候的围棋术语,古人下完一盘棋以后,总会再把过程捋一遍,想想刚刚有哪些地方下得好或者不好,以便后续改进。成曦就有了心有灵犀的相通感,因为她经常无意识的在做复盘,她给自己定义,那是反思。
这次也没有例外,她事后复盘整个过程,为什么这位高层会这么激动的指向她呢,她很清楚自己是人畜无害的品种,从来没有得罪过这位领导,他对自己也不会有任何偏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那些问题激怒了他,其实他针对的是这些问题,而不是她成曦这个人。想到这儿,成曦有些释然了,也没有那么难过了。可转念一想,不对,如果换个人问问题,人家可能就不那么问了,自己还是太愣头青了。只想着问问题,没想到对方的感受和可能的反应。可往前追溯,自己之所以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是根据之前的调研内容啊。奥,问题就出在这里了,自己先假设那些调研内容是反映了真实情况的。其实可能最重要的地方她忽视了,这些受访者在回答问题时,也许是带着自己主观情绪的,其实每件事情背后都有人,这是毋庸置疑的,谁也不能超脱到完全对事不对人的。所以,当成曦凭借着这些获得的信息资料再去访谈这位高层时,虽然成曦蒙在鼓里,可人家已经嗅到了其中的火药味,但又不能直接对成曦表现出来,所以就有了那样的态度。成曦恍然大悟,背后凉飕飕的,怪不得于政没有多说什么,他们是心知肚明啊。想清楚了这点,成曦对自己的工作加了一层屏障,就是要对调研的内容进行过滤,尽量中性用词,尤其是程度副词更要斟酌再斟酌。
可还是有一点想不通,为什么张有新反应这么强烈呢,仿佛他完全站在自己这边,可他最开始好像不太支持自己做这项工作的。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