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吴天昊就踏上前往乡下的路。珍妮由于有孕在身,不能一同前往。只有舅舅安排的一名司机陪同吴天昊。
汽车在柏油路上一路疾驰,这条路是去年修好的。吴天昊记得,上一次在这条路上行驶时,恰逢雨季,那时路还没有修好,坑坑洼洼,车辆颠簸不断。而今,平坦宽阔的马路一直修到了乡镇地区,甚至直达一些富裕的村庄。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吴天昊看了一眼外面的天空,只见远近一片朦胧,大雾弥漫,沙尘满天。这样的景象在吴天昊的心中蒙上了一层无形的阴影。
汽车开得很快,过去需要两三个小时的路程,如今一个小时就到了。
车辆到达乡下,大雾总算没有跟过来,视野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然而,在吴天昊的心中,虽然看到乡村越来越多的楼房平地而起,机动车辆往返于乡间。但是这样的景象难以让一位画家欣慰,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他觉得自然最原初的面貌已经不复存在,再无美感可言。当然,他这样想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不是政治家或是慈善家。他从表面看去,是看到生活的一些本质的东西,也许,当他深入农家,切身体会人民因为日子的富足所带来的强烈的幸福感时,他就不会这样想了。
这些画面固然没有赢得吴天昊的好感,但是他相信,在他所居住过的那个彷如世外桃源的小村庄,依然会保留其最原初的美。
然而,世间的事往往这样,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车转过进村的一座小山丘时,眼前的景象让吴天昊彻底震惊了。这里再不是他记忆中的那座美丽和谐的小村庄。
从山岭到平地,再没有曾经那番郁郁葱葱的植被,整个村庄仿佛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一般,已经毫无生机。一场大火吞噬了这里的一切,也吞噬了吴天昊心中所有关于童年的回忆,吞噬了他对于自然之美的最原初的认识。
眼前的景象对于吴天昊心灵的冲击,已经超过了他的心灵所能承担的负荷,这绝不亚于当初在巴黎时张子阳为了救他们夫妇而倒下时的场景带给吴天昊的伤痛。
一直以来,吴天昊的艺术灵感有两个源泉,一个是古典人文主义精神,一个是浩渺无尽的大自然。人文明之美与自然之美,构成了他心中一幅幅杰出的画作,也构成了他艺术理念的基础框架。
在巴黎的遭遇,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这个框架的一角,那时的遭遇令他对人性产生了怀疑,文艺复兴的一代名家所提倡的人文主义,曾经深刻地影响了吴天昊,但是随着张子阳的死去,他的信念发生了动摇。
不过纵使如此,他还是找回了自我,因为对自然之力的信仰还在,也正因为如此,吴天昊才得以在法国南部的美丽乡村和阿尔卑斯山间澄澈的莱蒙湖畔重新找回了自我。世间有无数的美景,有壮美的山河,也有缥缈空灵的仙境……吴天昊曾经在许多地方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但是,对于他来说,最美莫过于故乡,他曾经将自己的故乡与许多盛景做了比较,故乡虽然朴实平凡,却在他的心中占据无可比拟的地位。
如今,吴天昊心灵的故乡已经灰飞烟灭,一起消逝的,还有他穷尽三十年所构建起来的艺术大厦。这是一种连锁反应,假如没有巴黎时间带来的创伤,吴天昊自然会看淡眼前的景象,此刻那个心灵的伤口正在迸裂。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