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个可是真正的宝物,大书法家的作品。而且我们知道,王羲之的故事有很多,他是一个生活情趣很高的人,留下了不少的佳话,是一个能力非常高的书法家,那么他的作品留下来,必定是精品,而且这个也是他非常有名的一幅作品,非常厉害。

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真迹(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此帖书体圆劲古雅,兼具仕族的优雅及文士的洒脱,完美的体势为书法传统的正统,成为历代帝王、书法家学习的范本。另外在用笔方面,此帖多圆钝的用笔,点画勾挑都不露锋,结体平稳匀称,在优美的姿态之中,流露出质朴内敛的意韵。堪为历代帝王及书家的“圣经”。是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行楷书,以开头的几个字为作品名。其内容是王羲之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此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赵孟、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此帖极为珍爱,在帖前题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全帖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并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拥兵不救。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

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黄州寒食帖》系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手迹。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维摩演教图》?维摩诘,亦简作“维摩”,其演教故事见于《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与佛祖释迦牟尼同时,是毗耶离城一位居士,信奉大乘教,学识渊博,德行高尚,长于辩才。一次他称病在家,释迦牟尼派文殊师利等弟子去看望他。当宾主坐定,维摩身边的天女即把花撒向空中,当花落到来客中舍利弗身上时,他慌忙用手去掸花,维摩即指出其心中有物,凡心来退,并乘机说法,使文殊诸人深为叹服,大乘佛教遂得以布扬。画面描绘的正是这一情景,场面壮观,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床榻、器皿刻画精细入微。然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元代王振鹏《维摩不二图卷》联系起来分析,此图作者极可能是金代马云卿。因为王氏一图的布局、情节和人物形象、线条画法均与《维摩演教图》一致,唯个别地方有出入。本幅王振鹏自题曰:“臣王振鹏特奉仁宗皇帝潜邸,圣旨临金马云卿画维摩不二图本。”此图可谓笔简意赅,情景交融。

《西夏王妃供养图》此图画法脱胎于吴道子,将“莼菜条”变化为兰叶描与马蝗苗,线条飞动流利而细秀潇洒。而且勾、皴、点、染并用,浓、淡、干、湿相间,笔墨融和又多变化。西夏时,党项族统治者与回鹘人同信佛教,交往频繁。这副壁画中所绘的两个回鹘贵族妇女,体态丰韵,头顶高冠,手持瑞花,有唐朝风韵。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