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句话,制造一枚火箭的成本大多都集中在发动机上面,而传统火箭发动机的产量少、研发成本又高,那必然会导致单价高企不下。

但是,如果的火箭发动机通用化工作能顺利走下去,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想想一枚火箭动辄就是两位数以上的发动机产能需求,虽然后续会有复用火箭安排,但复用不是永远可以用下去,普遍来看,能执行十次任务就算相当牛逼,靠谱一点,能做到复用五次其实就差不多了。

总而言之,未来只要把发动机通用化做到位,就能够用产量去压成本,到时候完全可以冲抵发动机性能上的略微不匹配。

那么再说现在,章昭其实也有他的想法。

既然萨斯菲尔德是真心诚意的看好商业航天,并且还代表ns来做调研,那么章昭就完全没道理做太多隐瞒,而诸如火箭发动机通用化这种情况,未来也绝对不可能隐瞒的了。

与其等公司申请“液氧甲烷火箭可行性演示项目”的时候被动提交设计方案,那还不如选择现在就告诉萨斯菲尔德。

回头调查结果带回ns,也让大家都提前有个心理准备,反正章昭是这样打算的。

把情况全都说出来,现实反而没有想象中的剧烈冲突,萨斯菲尔德就一句话:“还有什么,都一并告诉我,现在你们已经确定了:液氧甲烷推进剂、发动机通用化两个完全跟主流观点格格不入的技术核心,请问还有什么”

看得出来,萨斯菲尔德现在已经是彻底没脾气了,但章昭会轻易放过吗?

不可能!

心一横:“是的,经过我们内部沟通,确定下一步要研发的小型运载火箭会走类似n1火箭的多发并联方案。”

终于,不管内心即便再怎么强大,萨斯菲尔德也扛不住章昭这般死命折腾,各种非主流技术都一个接一个的往外蹦,简直都没谁了。

良久之后,这才转醒过来,看到章昭这位疯狂地航天工程师,还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千言万语就汇成一句话:“为什么?到底基于什么原因,居然会选择多发并联这种已经被苏联人证明是完全走不通的路线?”

没区别,这跟之前内部技术会议上的反应都一样,章昭都已经习惯了。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选择,那章昭还是坚持此前说法,先对n1火箭失败的原因简单分析,随后对比现在的硬件基础,最后再给出综合评价。

末了,还要使出杀手锏:“有关多发并联方案,我相信在美苏登月竞赛时期应该也被ns重点关注过,回头去档案室找一下,我觉得ns会对此有比较科学、客观的结论。”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ns成立于美苏冷战时期,最初使命就是协调美国航天和登月工作,在那热火朝天的时代,肯定也对苏联的登月火箭方案有过跟踪研究,理论资料绝对不会少。

章昭最后这句话显然是很有说服力,萨斯菲尔德没有反对:“我到调研已经半个多月,首批四枚电子号探空火箭已经完成,按计划在三天之后会启程运往卡纳维拉尔角,而我也要返回ns递交调查结果,到时候肯定会去找一找相关资料。”

没有更多的说辞,三天之后,四枚电子号火箭打包装箱,直接装上火车起运出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