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就不一样了,手法粗暴一点,直接采用并联二十台法拉第甲烷发动机的动力方案,这推力甚至还有溢出,整整多了20吨后备动力,而与此同时,通过两台一组来有序启停发动机,其实同样也能实现从7吨、14吨、21、2、35、42、49的动力调节模式。

如果非要说两种方案的各自优劣,那章昭想破脑袋也还是觉得差不大,唯一的问题可以在

会议现场的讲解中,章昭妙语连珠。

甚至还给自家方案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采用现在这套法拉第甲烷动力包,整个火箭的推力变化应该类似于7速的手动变速箱小车。”

这样说,好像还真的挺有道理,蓝色起源采用b3动力系统,推力变化确实会更加线性,感觉就像是在开一辆变速箱的小车。

反正对比就这么简单,蓝色起源的b3动力毫无驾驶体验感,而法拉第甲烷动力包就不一样,他总是能够给驾控人员强烈地驾驶n。

当然,章昭这也是做一个比喻,正做真载人航天,当然还是平稳、安全为第一要务。

之所以现在捣鼓出“手动变速方案”,那无非还是因为技术储备等原因,暂时只能因陋就简,而历史潮流则证明,“自动变速箱”必定是要淘汰掉大部门“手动变速箱”。

为什么这样说?

在早期,蓝色起源没有捣鼓出b3发动机之前,其实很早就立项了新谢泼德飞行器研制计划,而基于该计划之下的首个技术验证机项目则因为那时候只有推力为1吨的b1过氧化氢发动机,于是研发团队也毫无意外的走上了多发并联方案“戈达德”。

到最后,“戈达德”技术验证机确实取得了成功!

由此则验证了“多发并联,多次关机”的控制推力方案确实能行,但蓝色起源最后为什么还是走上了“单台大推力发动机针栓式喷嘴”技术路线?

还是那句话:有钱、任性!

因为不用去争安萨里大奖,那自然就等得起时间,加上b1属于单组元过氧化氢方案,在技术上面是极端落后,比冲数据简直烂出天机,于是蓝色起源就更没必要走小推并联路线。

现在不一样,法拉第甲烷发动机虽然推力但其它数据绝对都杠杠好,再加上时间方面有限制。

既要争夺安萨里大奖,同时又要少花钱,而手头还没有针栓式喷嘴技术

毫无疑问,多发并联已经是唯一选择,纵然飞行中的变推力操作可能会出现“顿挫”问题,但只要把振动试验塔建好,在地面试验的时候将顿挫振动等情况分析清楚,有针对性地加强结构,那么要实现安萨里的目标要求就不是太困难。

关于火箭部分,整体分析下来,也算是比较清楚,优劣好坏,大家都能有一个初步认识。

罗德主要负责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而现在涉及到“多发并联,多次关机”问题,自然就是他来操刀,方案靠谱与否,他目前最有发言权。

而在之前讲解方案的时候,其实心里都已经算明白了,这事儿靠谱。

豪言到:“都已经是直径三米多的箭体,布置区区二十台法拉第甲烷发动机,还真不要太简单,保守一点,咱们把发动机全部沿外圈布置,这也都是没有任何问题,至于刚才谈到的发动机启停,那无非就是箭控系统多一段代码而已。”

虽然话说的有些夸张,但情况也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而既然罗德有这心气,那章昭多少也能放心了,虽然之前他自己经过计算之后觉得以的技术积累是可以满足项目需求,但项目的上马绝对不仅仅是产品架构师一家之言,更多还要看大家的看法才对。

好在最关键的动力和飞控都不存在太大问题,至于箭体就更不用说,区区三米直径,这在航天系统简直不要太常见。11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