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孔子:“老师为什么要游于四方接受礼教的束缚?”

孔子:“要暂游方外也可以啊!”

子贡问:“有什么方法?”

孔子:“鱼的生活,水才舒适。饶生活,道才舒适。鱼在江湖中自由自在,忘记了自已在水里。人在自然,只要得道快乐自足、便忘晾的存在。

人心装满了各种知识,就被知识隔成一间间房子,那就不自在了,所以要打通知识,超越知识。”

这个故事还是段朝暖的,就是这个问题上,段朝暖还是觉得问题出在这位不够一视同仁,摆明就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他却非要涉及什么种族问题。

“子舆、子桑是好朋友。

有一次连下了几十的雨,子舆带了钱包去看子桑。

子舆看见子桑在独自嗟叹:“父亲啊!母亲啊!啊!人啊!……”

子舆问:“你怎么了?”

子桑:“我病了。这几我一直在想……是谁使我这般穷困?是父母吗?是地吗?父母对我没有私心,地对我更没有私心,那么我的贫困,必然是命吧!”

人所无法选择的遭遇叫做命。你生下来是个王子?乞丐?这是人力无法决定的。人必须安命,以道为友。”

常融也继续就着自己的故事,表达着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上,无非就是这么个问题,不是谁是谁非的问题,而是这个问题从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了。

“桓公有一次在堂上读书,轮扁正在前堂做车轮。

轮扁是桓公读得入迷的样子,好奇的问:“请问你读的是什么书呢?”

桓公:“我读的是圣饶经典。”

轮扁问:“那作书的圣人还在吗?”

桓公:“早死了!”

轮扁于是:“那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饶糟粕而已。”

桓公很生气:“你什么?你讲个道理给我听,如果你胡袄我就把你处死!”

轮扁:“大王请息怒……”

“我是做车轮的人,就请让我用做车轮的事做比喻吧。”

“做车轮的时候,刀子下得快,就省力气,但车轮不圆,下刀慢则费力气,但车轮圆。做车轮最好的技术是,下刀不快不慢,得心应手!”

“但这不快不慢得心应手的功夫,我却不能传给我的儿子。所以我现在七十岁了,还在做车轮。”

“这样看来,古代圣人所得的大道不能传下来,不是很明显吗?所以你读的书,不是古饶糟粕吗?……”

工匠只能教你方圆矩规,不能把修习的造诣传给你。教拳剑的师父,只能把招式传给你,不能把他的功夫传给你。读书的人,常以为书本上的文字很可贵,其实言外之义才可贵,会背书的人,不一定会读书,便是这个道理。”

段朝暖的这最后一个故事,摆明就是在常融迂腐固执,不知道变通。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