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朝廷选才通常采用察举和征辟相结合的制度,为民间人才和寒门子弟开通了进入官场和上升的空间,三国时期,魏国曹操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采用九品官人法选官,魏晋南北朝沿袭此例,导致各国朝堂官吏都是世家豪门子弟把持,最终导致天下动乱,民不聊生。

文帝代周后,统一南北,也深知世家豪门把持朝局的危害,便创立科举制度,以秀才和明经两科取仕,凡秀才科中者可进入各郡县担任衙门文吏,谋取上升之阶,此行虽然缓慢,但为民间寒门开通一条大道,确保寒门子弟和豪门世家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场,明经考试则是朝廷直接取仕,通过之后,便拥有了朝廷录入的官藉,此后便可以从各大郡县低级官吏或者朝堂各大府衙低级官吏入职,通过资历和政绩谋取上升之途。

因为是大隋朝廷第一次组织明经考试,符合资格参加本次考试的除了国子寺生员外,还有一些地方秀才科取中生员,总计不足八百余人,经过三日的考试,有二百六十多人取中,其余的则被淘汰,两年后,可以继续参加朝廷组织的明经考试。

国子学甲班中的袁富贵、高表仁、颜籀、杜如晦、房乔、韦津、杨师道、裴宣机、梁洽、薛收、宇文儒童、贺楼皎、宇文世及、顾胤等十四人皆被取中,是国子学本期各班生员中成绩最优的班级。

至于伍云召、史怀义、鱼赞、元长寿、韩孝基、薛福、牛方智、贺若怀亮等人经学底蕴不足,再加上考试发挥不佳,被淘汰出局。

当然,从本次明经考试的整体情况来说,国子学甲班也是成绩最好的一班,取中率最高。

至于国子寺内其它各班考试成绩却是不太理想,不过袁富贵所熟悉的谢科、王伯当、令狐德芬、崔玄真、王绩、苏勖、孔颖达、于志宁等人也都取中,李百药夫子的族侄李守素也是去年通过了秀才科考试,今年代表朔州书院参加考试,竟然高中前十,真是出乎意外。

不过裴行俨和卢明月、卢明星三人虽然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排名二百多位,但是有幸通过本次考试。

本次明经考试的榜首是房乔,孔颖达是榜眼,于志宁成绩排名第三,杜如晦第四,颜籀第五,随后则是李守素,袁富贵在李守素之后,排名第七,第八是令狐德芬,第九是王绩,苏勖排名第十。

袁富贵没想到自己考了个第七名,也出乎意料,毕竟在考试前耽误了很长时间,准备不足,没想到也考了个好成绩。

不过,谢科、王伯当、崔玄真三人成绩也都不错,也都排名在前二十位,王伯当排名第十五,崔玄真第十六,谢科排名第十八位。

当然,相比较薛收、宇文儒通、贺楼皎、顾胤四人而言,他们又略有不如。因为薛收排名第十一、宇文儒通排名第十二、顾胤排名第十三,贺楼皎恰好排在王伯当前面,排名第十四。

考试成绩公布以后,生员就等着朝廷安排官职,对于这些生员官职,朝堂采用两种方士,第一种方式是吏部选官,第二种方式是朝臣推荐。

考试成绩公布后第三天,李纲夫子便推荐安养县尉一职因为李纲夫子还担任太子洗马,推荐颜籀任职安养县尉的第二日,颜籀便取得了告身,匆忙离京。

安养县位于辽东,靠近高丽,是一片苦寒之地,颜籀到哪里任职其实也是一种变相发配。

不过,到了辽东之后,也算是彻底的跳出了京都权力争斗的圈子之外,这也是李纲夫子对颜籀的一种变相保护的策略,袁富贵交代郑迁嘱托太玄道福堂对颜籀护送和保护,避免颜籀一路上遭遇意外。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