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报价格引关注,实为奸诈玩套路。
货发对方毛病挑,拿捏卖家挺逍遥。
------
不会因为我们讨厌什么,这个社会就没有什么。
这一点,天光心里很清楚,他习惯于总结和思考,半生过往教会了他这个,可即便如此,有很多的心理准备,形形色色的人还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他心里也接受,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有的鸟儿,他更希望没有。
前一年做升麻的时候,天光也试了试干香菇这个品种,毕竟老家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香菇大县,每年有几百万斤鲜品的产出量,他想看看是否有利可图。
找了一些外地客户,货倒是没有出多少,仅仅发了几次样品,遇到的一些人却颠覆他的认知。他一直就以为还是好人多,但坏人属实也不少,他把那些没有良心的人称为坏人。
有的客户跟他要香菇的边角料,长毛的都可以,只要不是全长就行,说是打成粉可以卖,天光觉得不可思议,难道这样的产品不过质检吗?怎么可能卖得出去?客户笑着说他们自己有办法。天光想了想自己不怎么吃磨成粉的东西,顿时觉得是一种庆幸,以后就更不想吃了。
有的客户跟他要药材的边角料,说是提纯,天光心里很清楚,这些人更多的是把这些次品掺到好货里,赚个大的差价,这还是可以接受的,不能接受的是那些昧着良心收购变质药材的人。天光倒是没有亲眼所见,但是在收货过程中看到贩子手里那些有长毛、多硫等问题的药材都被卖了出去,一听到这些,他心里就堵得慌,变质的药材他不收,有别人收,人家贩子照样变现,收购的人赚的差价还更大,双赢。
这些,都是见怪不怪的事情。
兄弟俩搞产地初加工,也算是带着一定的情怀,他们想把老家三四百种的药材都挖掘出来,把当地药材的名气打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会给农户带去更多的收益,而他们自己也会赚的杯满钵盈,可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这样的做法,国家也是大力倡导的,都说“中医毁于中药”,中药材的品质直接影响着千年中医文化的传承,加工出好的药材是一件积德的事情。
两个人做药材这行的出发点就是赚钱,随着对中医中药了解的越来越深,他们越来越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当事业被赋予使命,做事的感觉也就不一样了。
“你那收鬼箭羽吗?”一个乡镇的贩子托人给天明打电话,那个贩子不好意思打,其实他也有天明的电话,只是前面他跟天明说谎了,现在不好意思。原本天明在那个乡镇收购鬼箭羽的价格是二十五元,这个贩子硬是把价格给涨了十元,天明自然也就收不到货。天明也给他打过电话,问是不是他给涨的价,那个人没有承认。
“有多少?”
“百八十斤,你看你什么时候过去看看?对方挺着急的。”天明打听对方货在哪,对方一说,天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原来,这个人受骗了。
天明收鬼箭羽的时候,邻省有的药材商通过某自媒体平台也在收,收购价比天明高出好几块钱,这激起了农户的采集热潮,一时间,把鬼箭羽催生成了网红产品。
个别药材商耍手段,也是惯用的伎俩,他们先报给想卖货的人一个高价,让他们觉得有利可图,这样就会抓紧出货,等这些人把货发到地方,出高价的药材商就会以品相不符合要求为由压低价格,卖货的人如果不同意,来回物流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后面还不一定能够卖个好价钱,最终也只能忍气吞声接受对方的低价。
这种做法让很多药材商屡试不爽,既可以收到货,又在谈价过程中占据主动,一举两得,虽然常常被别人骂作“奸商”,但“眼不见为净”,只要能赚钱就行。
陆续又有人打电话给天明,他们遇到的都是这种情况,这些人一盘算,与其卖给邻省,还不如就地卖给天明,一来准成,二来也省着闹心了,于是纷纷要求天明去拉货。
既然主场回来了,那就要好好说道说道,这倒也不是天明拿捏对方,而是趁势规范一下市场,把产品的等级和价格明确一下,也算是走上良性循环。
兄弟俩也上过同样的当,不止一次。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