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张三丰见证了南宋的灭亡,也经历了整个元朝从建立到灭亡的时刻。
“只是听闻在来京师的那些道士里,似乎有人发现了张三丰的身影,具体如何,还需要大孙去仔细询问一番。”
还有梨园出身的左小玉。
朱英作为大明太孙,自然不需要搞什么联姻之类的事情,他本身就是代表了最大的权势,所以妃子都是奔着颜值去的。
晚上的京师也是非常热闹的,到处都可以看到挂起来的红灯笼,将整个京师点亮。
大明开国之际,张三丰隐遁高蹈、避诏不现,在朝野上下可谓是声名赫赫。
最热闹的地方当然还是秦淮河,风花雪月,吟诗作对,好不浪漫。
原本这件事也就算是过去了,没成想因为东胜神州的关系,张三丰竟然直接来到了京师。
“行,大孙你安排着,不过咱听到锦衣卫那边传来消息,张三丰似乎也来到了京师,你且帮咱帮他请到宫里来吧。”
“说了,在外面不要叫我殿下,要叫公子。”
听到这里,朱英有些失望,他还以为真的找到了张三丰。
没有办法,总不能让太孙殿下去亲自提东西吧,而很显然史狄也提不动了,于是在经过太孙殿下的允许后,干脆把暗卫召了出来,帮着一起提。
其实对于张三丰现在活了152岁的事情,朱英心里多少还是有几分相信的,毕竟自己都死人复活了,出来个能够活两百多岁的,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即便是有些富家公子,也只是多看了几眼,什么仗势欺人的事情没有发生。
朱英也没有推辞,左右现在也没多少事情,不若是去找找试试。
朱元璋吃了口红薯道:“那倒无大碍,咱们又不用顺着谁,哪怕就是你那几个皇叔,你不想让他们去,那就安排去天竺,难不成还敢说些什么。”
原本在朱英身边只有锦衣卫千户史狄一人,其他锦衣卫自然都是隐藏在了暗处。
听曲之后的朱英精神焕发,开始在京师逛了起来。
“殿下,我们该去哪里呢。”左小玉有些兴奋的说道。
而在大森林里,冬季几乎见不到什么活物,那么跟着阿鲁台的这些部落们,在生存上就是个巨大问题。
因此朱英组建了两百艘由小福船成立的舰队,在开春之后就前往白令海峡之处,去往东胜神洲。
之前是没得选,现在就不一样了。
冬天的日落要早一些。
朱元璋开口说道,他觉得大孙应该是与张三丰有缘的,道家不就是讲究个缘分吗。
这个时候朱英才返回宫里。
其实以阿鲁台为首的贵族们是不想投降的,但是中低层的意见已经非常大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兵变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夜幕之后,朱英并没有返回宫里。
而对于京师的百姓来说,他们也有着许多猎奇的需求。
除了正阳大道外,哪怕是其他的坊间也是琳琅满目的店铺。
“锦衣卫已经找到了他吗。”
朱元璋有些惋惜,毕竟很多人都想见见这位长寿之人,或许能得到一些长寿秘方。
因此朱英来找的话,也只能是看缘分了。
梨园,约莫半个时辰后,朱英带着小玉这才出来。
朱英笑了笑说道。
次日,朱英就出了宫。
现在的京师变化很大,让朱英都有些陌生的感觉。
现在大明的行情,已经不允许对天竺那么大的地方直接去统治,而且九千万的人口,统治起来也是个非常麻烦的事情。
“不做那些遭人恨的事情了,几位皇叔想去哪里,那就去哪里吧,天竺那边自当有不少公侯想去开国,也不会太浪费地方。”
在黄观的提议下,朱英准备以小福船先行探路。
外来人,不管是其他国家,还是其他省份的人来到此处,都算是比较守规矩,哪怕是左小玉的美貌让一些人垂涎,但也没出现过登徒之辈。
这就勾起了朱元璋的兴趣。
朱英有些好奇的问道。
其实在朱英看来,没找到还算件好事。
消息的源头是一名武当山的道士,他言之凿凿的在大街上看到了祖师张三丰。
因此对于这次能够出来跟着朱英一起游玩,左小玉当然非常开心。
这些年随着水泥技术的发展,许多老旧的地方都重新进行了修建,大街上也是焕然一新的感觉。
因此一些繁文缛节的规矩,也在逐渐的被打破。
其实朱英已经问询过锦衣卫了,张三丰的出现虽然是有些消息,但并人证实,或者说亲眼见过。
本来朱英想带着西域姐妹花的,不过这次是便装出行,而姐妹花的辨识度太高,也容易引人瞩目,所以就带着左小玉了。
皇宫虽好,锦衣玉食,但也跟个大牢笼一样。
听着这话,左小玉脸色微红。
目前整个南京城的人口,或许已经是超过了两百万的数目,这还不包括大量的流动人口。
至于瓦剌的消息,基本上已经没人知晓了,或许他们在更北边的地方生存着。
而接下来大明的重点方向,便在于天竺和东胜神洲之事上。
还不如是把天竺分割成十几个乃至于二三十个诸侯国,这样还能长久一点。
逛了一天朱英也没遇到张三丰,这人海茫茫中,想要去找一个人简直是难如登天。
“大孙治理大明,为当今之盛世明君,想来张三丰也应该是想要与大孙见上一面的。”
这一次,除了一万士兵外,还有五千匹战马。
统治了草原后,大明也就不缺马了,之所以是五千匹,主要还是考虑到小福船远洋的承受力。
如果能够顺利往返的话,那么也将会顺利开辟新的航线。
届时便是大明这边亲王们纷纷出发,去东胜神州瓜分地盘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