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曾经探寻长江正源,这一壮举在后世传为佳话,正如先生所说,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

这是徐霞客在《溯江纪源》中写的话,而且还说过,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这番气概在后世令无数人钦佩。

华夏山水养育了一代代的黎民,正所谓高山入如父江河如母,我们怎么能不由衷的热爱。

说到这里,留下了感悟。

舞台的灯光暗了,另一舞台的灯光亮了起来。

江阴,长江江畔!

舞台的打开,里面的场景就引入大家的眼帘,可以看到几名妇人正在拿浣纱织布。

竹制的衣架上面还晾了不少的布,一个个都在那忙碌着。

这是一个小孩从跑了进来,打破了这宁静,一边跑还一边叫喊着:“徐家布赛丝绸!”

“江阴城里人人求!”妇人们附和着。

“徐家布薄又软!”

“夏天透凉冬天暖!”

……

“弘祖啊,不要乱跑!”一个个妇人在那喊叫着。

“娘亲,知道了!”孩子回答道。

虽然是答应了,但是还在跑来跑去,还不时的从晾晒的布匹中穿过,显然是将这里当成了游乐场。

这人自然是就是徐霞客小时候。

旁边的妇人也是在那叮嘱弘祖也就是徐霞客,让他注意点,这些可是被人给预定了,这要是弄坏了可就不好解释。

“娘亲,您织的布像长江一样长!”

听到这话,大家自然都是笑了起来。

母亲则是利用这个机会,教导起孩子来。

“我和你说啊,这长江啊,就是我们江阴城所有的布加起来都没有长江长。”

听到这话,在小孩子的认知中,是不可思议的,自己家的布都这么多了,整个江阴城的布又有多少,怎么长江会有那么长,那它又是从哪里来的。

“从岷山来!”母亲回答道。

听到又是一个超出认知的,徐霞客充满了求知欲询问起来。

“岷山远吗?”

“岷山是长江的源头。”

“那目前是怎么知道的?”

“古书里面写着了!”母亲回答道。

听到这话,徐霞客就说着长大了他要去看看。

听到这话,母亲还自然是鼓励着,不管孩子最后去不去,现在自然是要多鼓励,这也是为人父母最喜欢的。

给孩子最好的,引导着孩子前行,不放过任何机会,至于以后去不去,那谁又知道,志向和梦想随着时间都是会变的。

孩子说完又玩耍了起来,歌谣再一次的响起,直到帷幕落下。

一边落则一边升。

又是是场景,一大点的孩童一成年人。

“父亲!我童子试落第,丢了徐家的脸!”

“弘祖啊,你的高祖父和唐伯虎同科会试却遭人诬陷,双双革去功名削除仕籍,他留下祖训:我徐氏一族男儿可以不取功名但不可不立志!”父亲鼓励道。

听到这话,徐霞客来了劲,说出了他自己有自己的志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