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皇后端坐在宫殿之中,面色沉静如水。当她听闻孙权驾崩的噩耗传来时,没有丝毫的惊愕之色浮现在脸上。仿佛这一结局早已在她的意料之中,因此她心中并未掀起太大的波澜。

夜幕悄然降临,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步皇后默默地召集了丞相步骘、卫将军全琮以及太子少傅诸葛恪等人来到殿内,共同商议如何妥善处理孙权的后事。

众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凝重而肃穆。首先开口说话的是步骘,他微微躬身向步皇后行礼,然后缓声道:“陛下驾崩,实乃国家之不幸。依臣之见,丧事应交由太常滕胤来主持操办。当前正值国家多事之秋,各项事务繁杂沉重,丧仪宜一切从简。停灵七日之后,便可将陛下的梓宫送入蒋陵安葬,以安其英灵。”

诸葛恪听后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步骘的提议。他接着说道:“既是如此,那便即刻召滕胤前来一同商议具体事宜吧。”说罢,他转头看向步皇后,等待着她的指示。

步皇后微微颔首,随即吩咐身边的宦官速速前往传唤滕胤入宫。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全琮突然站起身来,抱拳对步皇后说道:“微臣愿亲往通知京师军队封锁城池,并暂且实行三日警戒,以防发生意外变故。”

诸葛恪闻言也点头称是,称赞道:“全将军此计甚妙,考虑周全,乃是老成谋国之举。还望全将军尽快着手去办此事,以免贻误时机。至于宫中禁军这边,我已然下令加强戒备,确保整个皇宫的安全无虞。”

全琮领命而去,对于这些繁琐的政事,他作为一介武将实在提不起太多兴趣,但此刻身负重任,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太常滕胤接到旨意后,匆匆忙忙地赶到了皇宫。此时的他已经年逾五旬,但看上去依旧精神矍铄,身着一袭朝服,更显其儒雅风范,那饱经沧桑的面庞上透露出一种博学多才的气质。

一进入宫殿,步皇后便面色凝重地将孙权驾崩的消息告诉了滕胤。听闻此噩耗,滕胤悲痛欲绝,不禁老泪纵横,嚎啕大哭起来。待情绪稍稍平复之后,步骘走上前来,对着仍沉浸在哀伤之中的滕胤说道:“陛下的后事理应由太常您来负责操持办理,还望您能尽心尽力,把这件事情办好。若是在此过程中有任何需要协助之处,尽可与我们商议。”

滕胤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道:“陛下驾崩实乃国之大殇,理应隆重庆祝厚葬。然而,据微臣所知,现今我大吴国库已然空虚,若要举办一场规模宏大的葬礼,恐怕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不知这丧事可否从简一些呢?”

步骘闻言,轻叹了一口气说道:“本相之前也曾如此提议过,眼下也只能先暂且委屈一下陛下了。毕竟国事为重,还需以大局考虑啊。”步皇后听后,亦是一脸悲戚地点头表示赞同:“两位所言极是。陛下一生心系我大吴的繁荣昌盛,想必对于自己的身后之事并不会过于计较。只要我们秉持着对陛下的敬重之心去办理,相信陛下泉下有知也定会理解的。”

这时,滕胤再次拱手言道:“既已确定丧事从简,那么接下来还请诸位一同商讨一下陛下的庙号和谥号吧。”

诸葛恪拱手作揖,面色郑重地说道:“关于此事,在下早已深思熟虑。陛下作为我大吴的开国之君,其功勋卓着、德高望重,庙号理应为太祖,方能彰显其奠基立业之功;而谥号嘛,以陛下这一生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来看,称之为‘大皇帝’实至名归。”说罢,他微微低下头,目光闪烁不定,似乎隐藏着什么难以言表的心绪。其实,诸葛恪之所以会提出这般尊崇至极的庙号与谥号,乃是因为他内心深处对于孙权存有一份愧疚之情。

此时,步皇后将目光投向一旁的步骘,轻声问道:“不知丞相对此可有不同意见?”步骘连忙躬身行礼,恭敬地回答道:“回娘娘,微臣并无任何异议。”得到步骘肯定的答复后,众人皆知这件事情算是商讨已定。

只见诸葛恪向步皇后暗暗递去一个眼色,步皇后心领神会地点点头,随即从身旁取出一个精致的木制长盒。她小心翼翼地捧着盒子,缓缓走到滕胤面前,将其递过去,并柔声说道:“此乃陛下临终之前交予本宫保管之物,乃是遗诏。还请太常大人在丧仪之上当着众人之面,郑重宣读。”说完,她转过头来,再次望向步骘,询问道:“丞相大人,您可要先查看一下陛下的遗诏吗?”步骘深知其中必有深意,赶忙摇头摆手,诚惶诚恐地答道:“娘娘,既是陛下临终前所做的安排,微臣怎敢贸然僭越,私自过目呢?一切谨遵旨意便是。”

太常滕胤领命之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即着手操办相关事宜。不多时,整个皇宫便被白色所笼罩,放眼望去,尽是一片肃穆与哀伤。宫人们皆身着缟素,面色凝重地朝着那座临时为孙权停放灵柩的大殿缓缓走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