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西方医学而言,中医缺乏一套明确且稳定的量化准则,在当今高度发达的医学领域里,人们往往习惯于依据各式各样的生理学指标来评判健康状况。

例如,通过血液检测所获取的各类数据,以及借助影像学技术呈现出的直观图像资料等等。

这些精确的数据能够清晰地界定何为正常状态、何为异常情形,并以具体的数值区间加以描述。

然而,反观中医领域,其中诸如气血、经络以及机体功能之类的核心观念,却难以在现代医学那套严密的真理指标体系当中寻觅到与之相对应的确切量化标准。

但是,也不能因此就断然否定中医对于现代医学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更不应忽视其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飞速进步的社会环境之中依然保有的实用价值。

事实上,中医凭借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和博大精深的理论根基,已然成为了我国传统医药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就这样他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缓缓地朝着中医门诊走去,每迈出一步,心中的紧张和期待就增添一分。

仿佛前方等待着的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就诊。

一路上,两人默默无语,他们暗自祈祷着,希望那位即将接诊的主治医生能够如他们所愿,是一位德高望重、年事已高且经验极其丰富的老者。

毕竟,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年长往往意味着更多的阅历与智慧,尤其是对于中医这门古老的学问来说更是如此!

相较于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中医大夫,传说中的老医生似乎更能给予他们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让他们对这次就诊充满了希冀,同时也将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这位尚未谋面的老中医身上。

如他们所愿,接待他们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据了解,老者姓廖,今年已经八十五岁的高龄了,原本已经退休了的,却又被医院给返聘回来了,更是医院里唯一的一位中医大夫。

不过他与医院里与其他医生的打扮不同,别人都是清一色的白大褂,而他是一件老旧,洗得有些褪色的浅蓝色道袍。

是个孤儿从小在道观里长大的老先生,五岁就开始跟师傅上山采药学习中医药理知识,师傅一直供他读完了大学,就一直在道观里做了道医,直到文革……

后来一直到了千禧年,他托人走了些关系才读完了研究生,之后就进了医院。

当然这些事情也都是廖医生身旁的小徒弟告诉他们的,同时他们对廖医生的称呼也转变成了廖师傅。

只见廖师傅把手伸到了碗碗的颈部似乎在摸索着什么,这与平常的把脉方式不同,看着夫妻二人很是疑惑,一旁的小徒弟就开始解释道:“看情况,你们的女儿似乎不像是普通感冒发烧阴邪入体导致的。”

“既是特殊情况就要特殊对待,此处为你们女儿的脉门所在,而脉门的位置通常也因人而异。”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