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坖之所以会提到嘉靖皇帝,其实也不是单纯的为了“政治正确”,也不是为了强调自己权威合法性。

他之所以会在这个时候还提及嘉靖皇帝重视海防,就是想给戚继光这些靠海上立功的官兵们吃一个定心丸,告诉他们,朝廷是不会放弃海防的。

如此一来,这些水师官兵们才能够更加后顾无忧的将全部的身心和梦想投入到大明的万里海疆之上。

要不然,他们心中总想着有一天朝廷重新海禁,他们这些人也将没有用武之地,那么他们还怎么形成一股强大的战斗力呢?

所以,朱载坖这次提及嘉靖皇帝的意思,就是为了告诉他们,朝廷是不会改变现在的既定国策,朝廷会将水师当做现在和将来的重要军事理想来打造。

戚继光精神振奋的看着朱载坖,又是重重一拜:“末将定不负王爷重望!马革裹尸守卫万里海疆!”

朱载坖伸手扶起戚继光,又笑道:“孤听说你在海上剿倭的时候作了一首诗。诗云: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孤初听如此忠言,心中亦是感慨不已。若我大明上下皆有如此报效朝廷,守卫百姓安宁的一片拳拳之心,天下何愁不宁,贼寇何愁不平?”

戚继光听着朱载坖说起他的诗,也是激动的脸色涨红,他没想到自己作的这首小诗都已经传到了朱载坖这边,而且还被朱载坖如此清晰的记了下来,并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日子里,当众背了出来。

这样的荣光,对于戚继光而言,那也是无比荣耀的。

戚继光激动道:“臣臣惭愧。”

朱载坖呵呵道:“戚卿有何惭愧?卿在东南剿灭倭寇,其功之著,孤心甚慰。倘若似卿这般有奇功在身之人都不得封侯,那么朝廷还将以何激励有功之士?”

“这次宝船到港,孤也不是白来观礼校阅的。在孤临行之前,已经向陛下请旨册封卿为定远伯,望卿能不负圣恩,再接再砺,再见奇功,早日成就封侯之功,成全一段千古佳话。”

朱载坖要封戚继光爵位的事情,其实在三年前的时候,就已经在打算了。

只不过当时倭寇之乱还未做最后的清扫,而且朝廷历来对爵位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肃的,非有大功,几乎都不能功封的。

因此,像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抗倭名将,朱载坖也只能暂时记住他们的功劳,待到合适的时机再行封赏。

现在新式宝船到港,也正是万众瞩目,群情自豪的时刻。

在这样的时刻里,也正是施行榜样教育和爱国教育的重要时刻。

那么对于戚继光这样的英雄,肯定也是要着重嘉奖的!

因为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刻里,才能让无数的普通人为之振奋,让他们也因此生出自豪之心,从而激励他们的一片爱国和报效国家之心。

戚继光听到自己要被封伯了,而且封号还是他祖籍老家的县名,这种的荣耀就算是放眼古今,也是没有多少的。

“末将叩谢天恩!”

戚继光又激动的对着朱载坖重重一拜。

朱载坖看着激动的戚继光也笑道:“这是你应得的,而且这次孤请封的爵位也非你一位,还有俞大猷的。他的爵位封号和你的也是一样,都是以家乡祖籍的县名为号,以后你们可要好好的爱惜自己的爵位封号,莫要给家乡父老们丢脸。”

徐阶等人站在朱载坖的身后,也听着朱载坖对戚继光说的话,他们的内心其实也是很羡慕的。

虽然在现在的大明朝政治体系里,文官的身份是要高上武将不少。

可是文官就算是做的再好,顶多也就追封给三孤三公的荣誉虚名,再好一些的也就追封个三代,荫一个或几个儿孙当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

但是人家武官就不一样了,如果武官能够突破限制,成为侯伯这样的勋贵之臣,那么就算他们的家族被边缘了,但只要爵位还在,那么家族的体面就会一直在。

聊完了爵位之后,朱载坖又把注意力放在了这艘宝船上。

朱载坖走到宝船的舰首处,抬眼望着远处的碧波。

朱载坖道:“陛下给这艘宝船赐了一个名字,孤希望你们也能不负此名。”

戚继光站在朱载坖的身后,“请王爷赐名,末将等定不负陛下与王爷之望!”

朱载坖回头看了一眼戚继光,然后他的目光越过众人,看着站在徐阶等人身后张居正。

“张先生将陛下的赐名呈过来。”

张居正早就等着这一刻了,他手里一直都捧着一份嘉靖皇帝的御笔。

现在听到了朱载坖的吩咐,他也立刻从众人之中出列,到了朱载坖跟前一拜。

“圣谕!”

张居正举着那份嘉靖皇帝御赐的宝船舰名,站在了朱载坖的身旁。

戚继光等水师官兵们立刻按照序列在前面的甲板上成列排好,而后一起单膝拜道:“吾皇万岁!”

上千官兵的声音响彻云霄,一下子也吸引到无数的目光注视。

张居正张开手中的御笔圣谕,大声朗道:“钦赐宝船舰名——永乐!”

张居正的声音也很激动,几乎都是破着音叫出的这两字。

戚继光等人听到“永乐”二字,也都激动的齐声欢呼万岁。

朱载坖在一旁看着宣布宝船舰名的张居正,又看着戚继光等一众激动无比的官兵,他的嘴角也露出一抹微笑。

这艘宝船能被命名为“永乐”,其实也是朱载坖的建议。

朱载坖在上奏嘉靖皇帝的奏疏中讲,宝船起于永乐,而盛于万国,当为万世之表。且有“永乐”为号之后,朝廷再有宝船巨舰纵横于海,亦可用历代大明先帝之号为名,使其龙威再昭世间。

嘉靖皇帝在看到朱载坖的这份奏疏,他也觉得这个建议挺好的。

毕竟他的嘉靖年号也是和“永乐”年号是一样的,现在能用“永乐”,那么下一艘岂不也可以用“嘉靖”?

那么有了这样的“名号”并列,在潜移默化之中,世人岂不是也会在潜意识里认为“嘉靖”与“永乐”的功绩也是一样的?

所以,在朱载坖把这份建议奏疏呈报给嘉靖皇帝之后,嘉靖皇帝当即就眼睛放光了。

现在朱载坖站在宝船的舰首,目光远眺,仿佛透过碧波万顷的海面,看到了大明未来的辉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