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哪里知道溧阳县衙在何处,顿时犯难了。桓阖却撞过来笑道:“高公子,此地我熟悉,我带你去吧。”

府邸派出一只乌篷小船,另加四名桨手,自淮水逆行入溧水河。两岸狄草随风起伏,天地阴沉下来,带着一抹萧索伤感之意。岸上有一女子濯衣唱歌,甚是轻快明媚:“溧水清兮,涟漪清浅,胭脂厚兮,十里粉黛……”

高天联想起高循离开故土前的一首诗,诵道:“中山尽笔意,伏惟乞圣听。蛮荒十万里,旦辞溧水行。碧血献丹心,无想照晚林。一朝君王令,大道安可平。”

船行不知多久,再入一支流,待停泊在码头时,便到了人烟稠密的集市,地界牌上书有“永阳乡”三字。

高天念叨这三个字,有些失神,仿佛想到了什么。

“公子来过这里?”桓阖笑问。

高天回过神道:“岭南有一郡就叫永阳。”

老道笑道:“是了。此河称为永阳河,此地因河得名,也是溧阳县衙的治所。”

老道半生游历,对建康周边郡县了如指掌。他带着高天街入巷,很快找到了溧阳县衙。溧阳是大县,置县令、县丞、县尉。他们昨晚就从接到丹阳郡的消息,知道朝堂上的争锋,不愿牵扯进来,便把主簿推出去见客。

主簿看过官帖后,一面派人把高氏族长高迟叫来,一面令文吏即刻署理高天入籍赐田之事。但入籍和赐田都涉及高氏族众,高天自己不能决,只好先等着。主簿于是叫文吏先制户版,录其生辰、形貌,接着载入中山高氏籍册,添入高迟兄高循、高循子高琦、高琦子高天,并注为士籍。

眼见文吏落笔,高天心中一颤。他终于有了一个新的身份。

过了两刻光景,官府的牛车把高迟接来了。

高迟满头白发,穿着粗布衣服,但十分干净。他看到高天先是愣了下,然后热泪盈眶,抓着高天手道:“你就是我兄长遗在岭南的孙儿?”

高天退出三步,磕头行礼:“不孝孙高天叩见叔祖。”

“好、好啊!”高迟颤声笑道,“快起来,起来。”

主簿急于脱身,叫高迟核对族孙籍册,并定三顷赐田之事。高迟道:“我兄长原就有三顷,与我族相邻,现充为官田,就拨那三顷吧。”

主簿查了田册,直说甚好,但须秋收后再行交割,就打发他们离开。

桓阖受了冷遇,在府衙门外破口大骂:“堂堂尚书左仆射的手书,竟叫不来一个小小县令,天下奇事。”

高天不以为意,笑道:“他们只是不想惹祸罢了。”

族长高迟并不知道昨日朝堂凶险,以为皇恩浩荡,乐呵呵领着二人还家。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