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杨振问了一句,“如果反动势力用这种方式和套路,从传播学角度,去渐次颠覆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在文化防御和抵制文化入侵方面,有多少有效措施?”

没有人回答。

但几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有个相同的答案,那就是江河决堤,一泻千里,真的拦都拦不住!

老夏没有说话,却自始至终都在默默观察着。

虽然一个数据模型,还远远不足以表现出来这一过程中,一些细节上的东西,比如张锋和那种至今他都无法理解的窃听装置。

但是不得不说,就算没有这些后手,单纯靠嘉禾传媒在舆论导向上的精准引导和把控,方安琪虽然不至于如此快就被掀倒在地,却依旧改变不了最后的结局。

区别,仅在于可能会晚一点儿罢了!

由此可见,这种大数据上的采集和分析,是完全超越人类预见能力的,这个数据中心,也绝对是相关于未来网络传播类学科的一项前瞻性工程。

杨振没有再说其它的,而是紧接着,就把这次他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以及因此而引发的舆论扩散,给导入了数据模型。

海量的数据,经过模型采集、归类、转化、分析,很快就整理出了一个大概的雏形。

正面的、负面的、引导鼓动性的、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在这个模型之下,几乎都无所遁形。

虽然算不上精准精准,但落在专业传媒人士眼里,还是很容易就能通过二次解读,滤清每一类脉络的。

这要是再综合一下IP地址,那对于网络信息的管控而言,威力可就大了去了……

什么网络水军、人肉搜索、造谣抹黑啥的,在这儿,就跟站在阳光下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杨振用领先时代的算法,去进行构建和解析,去梳理管控还处于互联网初期阶段的舆论环境,那真的无异于是降维打击!

但这事儿他随手就能做出来,对于在场的很多专家教授,尤其是信管办的人来说,可就是真的大开眼界了。

以后有了这玩意儿,那不管是维护网络环境,还是保障网络安全,甚至是应对突发性舆情的时候,该如何去疏导,无疑就等于是一大利器。

社科院的赵书同院士深感震惊,“这对于以后我们宣传以及信息产业部门的工作,可是太有利了,对于打破囿于偏见、被操纵甚至是欺骗,简直跟火眼金睛也没有多少区别了。”

中传的谭凯教授则轻轻吐出了四个字,“晕轮效应!”

站在他旁边的同事王晓伟颔首而笑,深表赞同,“对,站在传播学的角度上看,有了这个模型,所谓的晕轮效应,几乎就起不到太大作用了。”

什么是晕轮效应?

说白了,就是以偏概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广告了,无限放大产品的优点,通过专家或者明星代言,让你相信这是真的。

这是最简单的晕轮效应。

晕轮嘛,其实就是太阳、月亮在特殊天气下形成的光环。

所以,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