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是天下诸兵之锋,一场战事之中,一锤定音的往往就是骑兵,但这说的是冲锋起来的骑兵,是全力冲刺,挡者披靡的骑兵。

而停下来的骑兵,没能冲起来的骑兵,被围困住没有转圜余地的骑兵,就像是在锋刃上裹了布帛的利剑,连最鲜嫩的鱼肉也不能切开。

所以,当看到田豫带领的五千步卒冲入战场边缘之后,乐进立即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全军撤退。

当然,肯定不是像笮融部那样的溃退,而是整齐有序的撤离,甚至于连战死同袍留下的战马都牵走了。

陶谦对此也只能望而兴叹,手下精锐的丹阳兵到这时已经精疲力尽了,根本做不到有序的追击。

“向那个田字旗靠拢,靠过去才算安全!”陶谦趴在马背上下着命令。

两军汇合之后,刘备终于见到了陶谦。

刘备年少时是涿郡有名的游侠,时任幽州刺史的陶谦当时就很看好刘备,如今一别十多年,昔年的游侠少年成了一国国相,陶谦也忍不住感慨:“玄德啊,多年未见,风采不减当年,只是谦已成老朽,让玄德见笑了。”

刘备与陶谦握手相对,笑道:“我观陶公风采比之往昔更盛!”

陶谦摆了摆手:“败军之将,何言风采?若无玄德相助,今日只怕连性命也丢了,玄德还是不要出言相戏了。”

“非也,非也。”刘备与陶谦并肩而行,两人边走边说:“陶公出兵北上,本就是不满袁绍逆臣之态,陶公虽败,却也告诉了天下敢怒不敢言之人,天下不是袁绍一人说了算的。其二,今日虽败,但曹操杀伤并不多,远未伤及徐州之根本,而曹操本应集兖州之力,清剿州郡内的盗匪,如今却来全力阻拦陶公,甚至于在泰山郡清剿黄巾的部队都叫了回来,此役之后,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曹操才能安定兖州。”

这两点分析,虽说为陶谦找面子的成分居多,但内里也有些道理,陶谦听了半响,很是受用地点了点头。

但这几条还不算完,刘备继续说道:“不知陶公可知琅琊诸葛氏?”

陶谦点点头:“诸葛氏海内闻名,又是琅琊望族,我自然知晓。”

“故泰山郡丞诸葛珪,便是琅琊诸葛氏出身。”刘备说:“诸葛太守在任上时,颇受泰山士民爱戴,而我麾下计吏常青,就是其人养子。”

“哦?”见刘备意有所指,陶谦立时来了兴趣。

刘备继续说道:“备在来之前,已经请诸葛郡丞之子,诸葛瑾,往泰山各县,欲劝诸县,降于陶公。”

这个计策是临行前简雍提出来的,泰山郡本就是青、兖、徐三州门户所在,郡内又有泰山、蒙山遮蔽,堪称易守难攻,若能让刘备到徐州之后,同时领有两地,则进退无忧。

当然,想要不费一兵一卒拿下泰山,难度太大,刘备期望的是能说服靠近琅琊的几个县。

至于为什么跟陶谦说,自然是有一个正经州刺史背书,怎么也比自己这个颠沛流离的二千石有份量的多。

陶谦闻弦音而知雅意,立刻说道:“若能劝其脱离袁绍逆臣,重归朝庭制度,谦愿上表,请玄德为泰山太守。”

刘备尴尬的笑了笑,这个雅意理解的有点歪:“陶公,备实无意此职,只是泰山郡乃兵家必争之地,不可不用心于此。”

陶谦会意,点点头道:“既如此,玄德来徐州之后,欲任何职?”

刘备也不绕弯子,直接说:“备听闻臧霸为陶公遣往琅琊后,拥兵自重,勾结盗匪,为祸郡国,备愿领兵往琅琊以御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