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王公贵族家的女人,这些女人除了其他匈奴贵族家的女儿,那就是他们这些,出仕帝国的汉人家的女儿。

不断在血脉上的汉化,正是汉文化无声的反抗,当然也是有效的。

以前的经验就是他们刘家,大汉和匈奴和亲,现在你们刘家这一支,现在不是认为自己是汉家血脉了吗?

文化上的影响也有,以前刘聪的儿子刘敷,他不就是思想全被士人影响了吗?

在士人们的评价标准里面,刘聪朝政混乱,所以刘敷哭着劝谏他父皇,要好好处理政事,人家秦始皇一天要处理多少多少斤的上奏竹简。

刘聪不听,刘敷也是死脑筋,不断劝谏。

刘聪怒了,对着他就是大声斥责,“早上来哭,晚上来哭,你是来给我哭丧的是吧?”

仁孝刻入内心,刘敷对此,非常难受,他的父亲已经成了儒家口中的标准暴君了,最后他以死相劝。

这好大儿的刚烈,让刘聪更难受。

完全按照儒家的标准,那不得重用这些士人?这些士人上来了,鲜卑的贵族们还有位置吗?表面他刘聪虽然也是一个士人,但他知道,只要今天把贵族全赶下去,明天这些人全要造反,攻打平城。

虽然没有从文化上想得那么深,但是他认为儿子刘敷的死,有些人在后面推波助澜,这些跳出来反对他的,就是幕后之人。

而且作为皇帝,别说这些士人了,有了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连匈奴的贵族他都信不过。

太监是他信得过的一个群体,刘汉高扬皇权,这些太监才能和皇权共生。

否则史书上怎么可能留下这些太监的名字呢,看看晋国的历史,能找得到几个太监名字?

刘聪认为,这些人反对他娶老婆,哪有这种道理,我看到美女,不立刻上去,难道娶你们家的盲盒?

再说了,一个个端着的儒家大小姐,都表现得贤良端庄,那有啥意思。

听到这些人反对他,刘聪当即把寝宫砸了个稀巴烂,立刻让中常侍宣怀和他儿子刘粲,还有司隶校尉靳准去抓这几个人。

金紫光禄大夫王延骂王沈,“使皇汉灭者,坐汝等鼠辈与靳准耳,要当诉汝于先帝,取汝等于地下。”

靳准反驳说,“我奉诏收汝,奈何污我乱国?”

崔懿之骂道,“靳准枭声镜形,必为国患。汝既食人,人亦食汝!”

光骂人,能把人骂死吗?这些人未来怎么样不说,他们几个反正是先凉了。

没几天,刘聪又找一个皇后,也就是宣怀的养女。

这些人骂不到重点,也不敢骂到重点,不就是刘聪要杀你们吗?骂这些皇帝派来办事的,有什么用,靳准要是长得丑,声音难听,怎么会生出两个美女都被刘聪看中了。

这些太监才懂帝王的心思,帝王不会出错,要是以后犯了众怒,把这些名声不好的太监推出去背锅,那多好。

什么养女,不就是宣怀他们这些人搜罗的会来事的美人吗?

这些寒门的士人,他们因为不满晋国的士族对朝堂垄断,所以投奔刘家,刘家就是那么好糊弄的吗?

被晋国朝堂上的士族排挤,所以他们要参与进来,也是按照时下的思想,建立一个新的帝国。

说来说去,嫌弃那些晋国的士族,他们不也是在通过文化,通婚影响刘家的朝廷吗?

这些寒士变成了刘汉的“士族”,他们还不是按照汉文化的套路来吗?

比如刘汉皇权高昂,皇帝信任宦官,杀了特进綦勿达,太中大夫公师彧等官员为什么,就是这些官员对宦官不满意,人家回击你。

文化一脉相承,所以刘汉朝廷的官员们鉴于汉末的混乱,当然要竭力避免那种宦官乱政的风气,但是他们没找到重点。

和汉末一样,朝政混乱是因为皇帝本身的需要,外戚,宦官本来就是皇帝需要,让他们给皇帝本人做事,他们才能拥有呼风唤雨的能力。

就像现在一样,刘聪最信任的,不就是他的儿子刘粲,他的老丈人靳准和他身边的太监吗?

至于深度汉化,玩那种权谋游戏,匈奴人在这些汉人面前,根本不够看,那样只会让大权落在汉族士人手里。

不管有没有这样想,士人们只要坐上关键的位置,匈奴的贵族还不警醒?

刘渊才懒得和你们这些士人,天天谈论政事,当然是他忙着享乐。

他就算有空,估计也没什么兴趣,天天听你们说这说那,都是无用的东西,匈奴贵族很多又不守礼法,哪天全被你们搞下去了,谁来支撑帝国。

你们这些士人,只要能好好组织那些汉人百姓,让他们去种地,去织布,好好搞生产就行。

打仗的事情,只要军队掌握在同族人手里。

那我还和你玩什么勤政爱民,妥妥的浪费时间,有那时间,我不得在后宫浪得飞起。

这不,才处决了那几个喜欢叽叽喳喳的,刘聪找了个大美人,喝着南方来的美酒,岂不是很快乐。

不快乐的是,才没开心几个月,刘聪又倒下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