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逢着曜日休息,太子王闻坐在文渊殿,一张书桌前摆放着一叠厚厚的纸,一张算盘,以及一叠更厚的报表。

他的任务是将吴玠上报给兵部、兵部核对后转呈给王伦的数百名在前线立功将士的赏赐再次核对一遍。

算盘起源于东汉,成熟于隋唐,在北宋就开始普遍流行了起来,王伦重视算术教育,于是算盘也在小学堂就开始推广了起来。

王伦本人对算术或者数学最大的推广,就是普及了许多符号,将计算过程简化,并提出了许多公理,他也在一直抽空编写相关的小册子,所以儿子王闻的算术学得很不错。

汉军讲究“微功必录”,所以前线将领上报的战功,凡微功、小功,是可以由将领们自主确认并下发的,但吴玠还是谨慎地将一应功劳全部上报。

因此王伦交给王闻的,就是审核那些已经发放完毕的微功、小功。

王闻眉头轻皱,他看到一名往前线运送粮草的民夫,在已经被清理过的战场边缘,又捡到了一支西夏制式的长矛以及一面破损的盾牌,这样小的功劳都被录入了。

若按照汉军制度,该民夫将会得到长矛价值的三分之一作为赏赐,盾牌由于破损,则按照六分之一作价为赏赐。

王闻跟随老爹去过在京师的军器监参观数次,朝廷已经推行了流水线作业,而且延续了秦国商鞅变法的制度,“物勒工名”,他觉得这算什么功劳呢?

但是简单一计算后,若按照朝廷一支制式长矛的造价,这个叫“崔全田”的民夫,就可以得到五百文的赏赐,至于盾牌,则可以得到六十文的赏赐。

五百六十文钱,这就不算少了,王闻便认真地以朱笔划了个对号表示确认完毕。

虽然很小就被立为皇储,但王闻却不是养于深宫中的那种太子,朱雀大街第一小学堂由于录取学生的关系,王闻的“校友”们几乎都是官员、勋贵子弟,但至少他有了从小就接触皇宫之外的一个小小途径。

王伦对儿子也不严苛,时常让杨林等心腹带着儿子微服在东京城逛一逛,所以王闻对于东京城的物价很熟悉。

五百六十文钱,大概就需要东京城一个普通百姓劳作四五日才能赚到了,也难怪朝廷攻打西夏,民间的反对声音并不大。

看到上报的文书特意点出了这支长矛是西夏制造的,王闻又有了新的感触。他记得去年父亲曾经告诉过他,“取敌一分,则损敌一分,便增我一分,此消彼长,战争之用也!”

父亲还用了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将笔墨纸砚当作武器,自己丢了笔,父亲那里就多了一支笔,眼下西夏少了一支长矛,那汉军将士就多了一支长矛可用,这个道理他顿时想得更通透了。

王闻很快就核对完毕了微小的军功,王伦看了看殿外,时间还早,于是又取了一叠上报的功劳簿,交给儿子去核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