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后面的故事却急转直下,充满了悲剧色彩。“当颜杲卿派自己的长子颜泉明带着李钦凑的首级和战报向长安而去时,我们再来梳理一下人物关系。颜杲卿是颜真卿的兄长。颜季明是颜杲卿的小儿子,颜泉明的弟弟。当长子颜泉明经过太原的时候,太原尹王承业,此人扣下了颜泉明,把奏章上的功臣替换成了自己,霸占了颜杲卿的功劳,酿成大祸。”

“贼臣拥众不救。贼臣不救孤城,贼臣庸碌,贼臣不救孤臣,孤臣命薄。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颜杲卿拿下土门关后,敌军势要报复,于是大军围困常山郡(真定)。这时候他们去向太原王承业求援。但是我们前面说了,王承业已然抢功,他是恨不得你们死无对证,所以就有了这里的贼臣不救孤城。威逼严峻,杲卿犹豫了很久,是否要把幼子献上去?后来还是考虑到四字一句的骈文格式,保持原有的工整以及不断递进的韵律。城内苦战,井水枯竭,粮食将尽。颜杲卿一众上下尽被俘。史思明残忍,将刀架在颜季明的脖子上威胁颜杲卿说,投降我则活,不降则死。杲卿不降,于是他们当着颜杲卿的面,砍掉了他儿子的头。而颜杲卿死得更加惨烈,安禄山把他绑在桥柱上,肢解并生食其肉。杲卿骂声不绝,于是就被钩断了舌头。安禄山问,你这样还能再骂吗?杲卿含糊而绝,年65,颜家30多口人一并被残忍杀害。这就是文稿中说的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

颜真卿对侄儿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颜季明之前提到的官位赞善大夫,前面有个赠字,说明是死后追封的。虐儿酷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侄。而你遭遇这样的残害,我纵使有100条命,也无法赎回你的身体。吾承天泽,一木河关。吾承天泽,天之前又有一处换行,也是要敬天的缘故。一木河关,这样写有失地之嫌。因此,颜之前又将之改成为一木河关,表示仍然镇守在关口,在如此痛苦的境况下,仍要小心措辞,以免被诬告或误解,实在是步履维艰而掣肘掣肘。”

文稿中还描述了寻找侄儿遗骸的凄惨场景。“在常山郡,笔者再临常山,携而首衬,祭之同还。一夜摧切,正道心颜。泉明重回常山故地,寻找弟弟的遗骸,最后只找到一颗头骨,其他什么都没有了。颜真卿对着自己侄儿的头骨肝肠寸断,当年堂堂文采斐然的进士,如今笔下竟难以成句。笔者再临常山,携而首衬,祭之同还。一开始写的是提而首衬。那么对待敌人的头颅,也可以用提这个字,用携就不一样了。有兄弟相携回家的感觉,仿佛远日魂兮归来。呜呼哀哉。殇于等有朝一日战事平定,为你挑选一处好的墓地。祭明你的魂魄,倘若还有知觉,不要在此长久做客。呜呼哀哉,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对于颜真卿书法形式的转变,视频也有独到的解读。“颜真卿虽以楷书闻名于世,祭文的正文,也当以楷书写就,最后烧给自己的侄儿。而这份保留下来的草稿,却是以楷书行文,最后彻底转化为草书。其中‘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一直到‘祭之同还,抚念’。这一句由一纸枯笔,一气呵成,从‘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力有千钧的浓墨重笔,到‘呜呼哀哉’,依稀可见纸张纹理的皴皱,可比人之呼吸般无异于存在而存在,书无异于家乃家。从未有一种艺术形式,像书法这样如此紧密地和创作者的个人道德相关联,若一人为人败坏,纵使是王羲之在世,他的字也同册中废纸一般。”

视频最后提到了《祭侄文稿》保存的不易。“历朝历代有很多作品失传了,因为总有收藏家想要将它们带入自己的坟墓,包括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但是这么一篇涂改、尺寸不大的祭文草稿,却在这么多藏家的过手之下,几经战乱,保存了整整1200多年,这是多么虔诚的心才可以做到的。26年后,朝廷派颜真卿前往劝降叛将李希烈,李希烈反状已明。颜真卿明知此行一去不回,终被缢杀。在那之前,李希烈问他是否愿意做自己的宰相。颜真卿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可能他已经准备了一辈子了。他说,若等闻颜常山否?吾兄也!”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