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每年北大的非洲艺术节都会吸引来自北京高校的学生,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参加。而今年 ,这个校内的艺术活动范围自然扩大了。当蒋耀先在大讲堂播放他们拍摄的非洲纪录片时,那些之前要加入的同学们异常兴奋。学生会认为蒋耀先他们开启了探索人类文明之门。
人类学,古生物学,等冷门专业一时间热度升高。学生们感触最深的是,以往的学业只停留在理论上,而且可以交流的人不多。
赵凯和他的妻子终于在北大见面了,蒋耀先回忆起和Oiled一起在未名湖边,聊着穿越撒哈拉的计划。那时,赵大夫去世不久,Older也刚刚失去他的母亲。蒋耀先忘不了Older对丽丽的赞美,说实话,那时他自己对于丽丽嫁给一个黑人小伙,也是心存疑虑的。他觉得对不起妻子,赵大夫患阿尔兹海默症之前,竭力阻止丽丽与乌达尔交往,丽丽上北大五年,发表了不少论文,她做学生会主席,对同学们的生活、学业都很关心。当时蒋耀先想:丽丽大概一时兴起,非洲大陆艰苦的生存环境会让她却步的。即便要嫁给乌达尔,也可以让乌达尔到北京来,和丽丽一起生活。
在那略显陈旧的协会会议室里,气氛有些沉闷。以往,围坐在会议桌旁的会员们大多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他们凭借着岁月积累的资历,稳稳占据着协会的重要位置。在大家传统的认知里,没有足够的年纪,似乎就难以发表足够多的论文,进而在协会中崭露头角。
然而,这一固有观念正面临着无声的冲击。那些看似年轻的面孔,虽没有漫长岁月的沉淀,却带着一股别样的朝气。他们深知论文的数据大多是查资料得来的,并非完全依赖年纪赋予的经验。
其中一位年轻会员,眼神中透着坚定与自信。他手中紧紧握着一叠整理好的资料,那是他日夜查阅资料、精心分析的成果。此刻,他正等待合适的时机,向在座的老会员们展示自己的研究。尽管面对这些前辈,他内心有些紧张,但他坚信自己的努力与成果不会被忽视。
老会员们坐在那里,有的微微皱眉,带着审视的目光;有的则一脸淡然,似乎对即将到来的展示并未抱有太大期待。但当年轻会员开始讲述,那清晰的思路、精准的数据,逐渐打破了会议室里原本凝固的氛围,也打破了人们心中关于年纪与论文、能力之间的固有藩篱 。
丽丽和乌达尔、岑浩一起环游世界,她感觉到做学问要能帮一个地方的人解决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她谢绝了中文系保送她读研的决定,执意要跟乌达尔一起去乌干达生活。那时北大里对她的议论多起来,师生们难以接受这样的落差。
一个北京军队大院里生长的女孩儿,读了五年北大,要丢下她在北京的父母,远嫁到原始、落后的非洲,不少人甚至说丽丽丢了这届中文系的脸。蒋耀先清楚地记得,当时吕一鸣是坚决的反对者。
蒋耀先想起当初那些反对的声音,不禁苦笑。可是如今看到丽丽在非洲扎下根来,还不断进取攻读博士学位,那些曾经的质疑显得多么可笑。
丽丽寄回的信件和照片里,能看到她在当地建立起了小小的学校,教孩子们知识,同时也深入部落进行人类学的调研。她和乌达尔的感情越来越好,周围的非洲民众也都很尊重她。
而北大这边,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丽丽的选择。当年那些冷嘲热讽的同学偶尔也会谈及丽丽,言语中渐渐有了钦佩。蒋耀先也常以丽丽为例鼓励年轻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被世俗眼光束缚。他知道,丽丽正在非洲书写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篇章,而这份坚持与勇气,终将成为一段佳话流传开来。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