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朱龄石与陈达及刘敬宣伐蜀既凯旋,朱加号征西将军,陈加督京西宣城、庐江、历阳三郡。刘则以督运之功,且其父子在北府兵中有故谊,得迁为南徐州刺史,带北中郎将。
刘敬宣临行,力邀陶渊明同赴京口,仍为其僚佐。渊明以为太尉刘裕已执晋政有年,日后必不为纯臣,只怕将与桓玄一般,终为篡臣。此担忧渊明自不敢与敬宣明言,只称不愿远离故乡浔阳,遂请辞。敬宣百般挽留,渊明终不肯,遂执手洒泪而别。自此而后,渊明不复出仕,隐居庐山北麓栗里原上,改名为潜,潜者隐也,以表其志。
二
荆州刺史朱龄石平蜀凯旋,却因夏月行军,甫返抵江陵,便发疾病,不能料理州事,不得已乃请辞,求东归京邑将养。刘裕与刘穆之及公卿商议,终议定以右将军刘毅西上江陵,代朱为荆州刺史,加都督荆、雍、益、宁四州诸军事,领南蛮校尉。
刘毅当晋廷平卢循之乱时,以豫州刺史率军于长江,阻击徐道覆所率始兴、南康水师,一战而败,虽属寡不敌众,究竟是役豫州兵损失殆尽,寿阳乃一时不复为强藩!嗣后毅虽以刘裕反桓举义时乃是元勋,裕有意维护,乃仍以为右将军。至此荆州刺史阙,刘裕恐忠心晋室之公卿推举宗室出刺荆州,则此上游强藩,将为晋室倚为强援,大不利于裕领衔之京口朋党,乃提议以同为京口人的刘毅继任荆刺。
东晋自元帝开国,便有荆扬之争,即上游强藩荆州与都城建康所在的下游扬州之争。后经苏峻之乱,晋廷都城诸军即台军大受削弱,乃不得不倚重郗鉴率以南渡驻京口的南徐州兵,亦即北府兵,下游南徐州遂与上游之荆州,同为强藩,为东晋开国以来另二强藩江州、豫州所不及。
刘毅虽亦生于南徐州治所京口城中,乃徐州南渡流民之后,按原籍与刘牢之、刘裕同籍,皆彭城人。然牢之少小投军,裕则自幼家境贫寒,皆不学,毅却自幼读书,以文义自许,不齿于与武人同列。尤其入朝为右将军之后,毅大得出身士族高门者如陈郡谢混、高平郗僧施等青睐,常与清谈,谢、郗诸人乃推毅为南徐州仅有之风流名士。毅便沾沾自喜,常以为其才远胜刘裕,当为宰执,于屈居裕下,愤懑不已。
至此得出刺荆州,刘毅大喜,以为如此将可成就昔日陶大司马即陶侃,与庾亮、庾翼兄弟,及桓温以荆州所建功业,不禁踌躇满志。至江陵,毅便悉改换僚佐,上自长史,下到主簿、参军,皆易为随其西上的其原豫州刺史与右将军府吏。嗣后毅便于府中秘练精兵,图谋以荆州之力控御西部诸州,以与刘裕争雄。至次年,毅复连番上书晋廷索人为辅,先是以其主簿不得人,请以郗僧施为主簿,朝廷许之;继而又以其所领诸职事繁,而湘中梅山蛮蠢动,南蛮府兵不足,请以其堂弟南兖州刺史刘藩,率南兖州兵一部西上,为南蛮校尉以绥靖蛮夷。
刘裕颇闻毅在荆州所为,得毅请以刘藩为南蛮校尉上书,乃与刘穆之密商。穆之道:“刘毅将为桓玄,不可不防!今其既请以藩为南蛮校尉,不妨便许其请,即命藩西上,嗯——”
穆之思索片刻,道:“王镇恶昔在武陵为太守,于江陵情形甚悉,今其为南徐州参军,可谓赋闲之身!若以镇恶率数百劲卒乘舟于藩之前西上,冒以为藩之先导入江陵城,乘隙捕拿或斩杀刘毅,则大祸可平,一刺客力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