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酸儒,最多是在街头巷尾宣扬识字革新的弊端,说这是扰乱祖宗章法,会让社会秩序大乱。
“这识字可不是你们该干的事儿,别被朝廷骗了,到时候学了一堆没用的东西,还耽误了生计。”
“庄稼人每天天不亮就下地,累得腰酸背痛,哪还有精力去学那些弯弯绕绕的字,你们不要本末倒置了!”
“……”
然而,所有的这些,都在和财神爷有关的消息传出之后,不攻自破。
李文贵自己倒没想到,他以为没有参与后面的识字革新,但是实际上,他的影响力,却是在影响这识字革新的。
此时的他,全力扑在京师到济南的这条铁路线上。
也亏了他之前就先抓了炼铁作坊,钢铁产量大增之下,又有蒸汽机应用到煤矿,铁矿上,使得钢铁产量进一步提高,才勉强供应上了铁路所需的钢材。
要知道,这条铁路可不是从京师慢慢修到济南去的,而是朝廷出面,征召沿途民夫一起开工的。
另外,也亏了京师到济南都是平原,施工难度低,也是如此,铁路的工程进度,那是飞快。
等到隆庆三年十月底的时候,各段分开施工的铁路线,终于到了全部合拢的这一天。
这个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割过华北平原,但是,从京师到济南的铁路施工现场却热闹非凡,这里即将迎来铁路合拢的关键时刻。
不只是附近的百姓,官员,还包括其他地方百姓和官员,都全来这里见证成功的这一刻。
天空阴沉沉的,厚重的云层压得很低,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让本就寒冷的天气更添几分压抑。但这丝毫没有减弱他们心中的热情,所有人都怀揣着期待,目光紧紧地聚焦在那即将合为一体的铁轨上。
施工的民夫们,身着破旧单薄的棉衣,上面沾满了泥土和霜渍,他们的脸庞干裂粗糙,嘴唇也冻得发紫,可他们的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定和即将迎来胜利的炽热光芒。
他们默契地分工协作,有的紧紧扶住铁轨,有的用力挥动工具,在寒风中为最后的合拢做着冲刺。
周围围观的百姓们裹着厚厚的棉衣,戴着破旧的棉帽,里三层外三层地把施工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人群中,白发苍苍的老者们拄着拐杖,尽管寒风呼啸,他们却挺直了腰杆,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其他路段的民夫,兴奋地搓着冻得通红的双手,大声为这里的同伴大声喊话鼓劲;
一群群的孩子,脸蛋被冻得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他们在人群的缝隙中嬉笑穿梭,清脆的笑声为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温暖。
慢慢地,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只有施工段的民夫,在那喊着号子做最后的收尾。
忽然, 一声激昂的呼喊瞬间冲破了寒风的呼啸:“合拢啦!合拢啦!”
随着这一声大喊,刹那间,欢呼声如汹涌的潮水般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施工的民夫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扔下手中的工具,或者高兴地跳了起来,或者相互紧紧拥抱,用力拍打着彼此的后背,激动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顺着冰冷的脸颊滑落。
围观的百姓们也纷纷鼓掌,掌声震耳欲聋,或者大声叫好,声音嘈杂却都很激动。
狂风依旧呼啸,路边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天气似乎并没有变化,但是,现场的温度,却仿佛高了不知道多少度。人群汇聚起来的热情,让寒风不再让人畏惧。
有关这条铁路的畅想,早在铁路刚开始修建的时候,就已经传开了的。
据说,这条铁路修筑完成之后,那条铁龙在这铁路上遨游,能够日行千里,堪比千里马!
更让人感到神奇的是,那铁龙力大如牛,不对,是九牛二虎之力都比不上那铁龙,能一次性拉上百个人之多,并且速度依旧是堪比千里马!
这么神奇的铁龙,是个人都想见识下,到底是不是这么神奇!
如今铁路修好了,那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
那些征召的民夫,还有自愿加入施工的百姓,看着修完的铁路,全都开始期待,希望自己在修这条铁路中的表现,能被财神爷的人认可,能被选为蒸汽机作坊的一员!
拼死拼活忙了这么多个月,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劳,终于到了期待的时候了!
而那些士绅,还有商人,则更是期待铁路可以通车的那一天。如果真是如同传闻那样的话,他们的货物、商品,以后就可以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售卖,路上也不会再有拦路收费的,生意绝对能更上好多层楼!
……
总之,所有的人,都在期待着,之前传说的铁龙,真得是如同传说中的那样神奇!
真要是这样,以后的大明,肯定会有非常大的改变!
报捷的快马,飞驰到京师,报到蒸汽机作坊的总部,报到朝堂上,李文贵自然也是第一时间知晓了。
都不用李文贵去吩咐,按照预定的方案,在检查一遍铁路之后,火车头先行在铁路上运行,跑了一个来回。
沿途的百姓,很多人都追着火车头跑,一直到力竭追不上火车头才停下来。
所有人,对于冒烟的火车头,都是充满了好奇,并为之议论纷纷。
大概十天之后,时间进入隆庆三年十一月初,蒸汽机作坊给了朝廷一个肯定的答复,京师到济南的铁路可以开通了。
隆庆帝闻之,为之大喜,当即宣布,他要亲自前去坐第一趟火车。
然而,他这个决定,直接被内阁顶了回去,说隆庆帝不能轻动,不能离开京师。
如果是在平时,内阁这么决定了,隆庆帝是不会驳高拱的面子。但是,这一次,隆庆帝竟然坚持了,一定要去坐第一趟火车,理由也说得冠冕堂皇,说火车是改变大明的好东西,不是皇帝,别人没资格第一个享用火车。
话都说到这里了,高拱等人没法再反驳,只好去找李文贵,想让李文贵来劝劝隆庆帝。
他们都知道,李文贵在隆庆帝那的份量最重,李文贵去劝的话,说不定皇帝会听的。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