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朱元璋起身,指着汤和说道,“汤和,他与朕是同乡,自小便相识,虽然屡建功劳,不过嗜酒妄杀、不遵法度。哪怕朕从军是他相邀,他也只能封侯。”汤和跪的恭恭敬敬,不只是不敢有半点抱怨,也是因为早就心里有数。
随即朱元璋看向郭兴,“你不奉主将之命,不守纪律,虽有功劳,未足掩过。不足以封公,你可有异议?”
郭兴自然不敢多说什么,他也知道自己的情况。
朱元璋再次看向廖永忠,“你在鄱阳湖有大功,乃至随朕过江,朕见你操舟据敌,以为奇男子。只是你指使儒生妄测朕意向,你可有不服?”
廖永忠自然也不敢多说什么,现在心里已经不是当初的激动了,而是有些紧张。
很多的勋贵都紧张起来了,因为朱元璋的大封功臣有些‘别开生面’。
他居然将这些即将封爵的人功过一一点出,大家过往的一些经历,皇帝全都记在心里,现在更是记在诏书上、铁券上。
比如说冯胜现在就有些害怕了,去年他私自带军的事情就是被皇帝记在心里了,现在也是在‘昭告天下’。
朱元璋随即看向徐达和李善长,“左丞相李善长,虽无汗马之劳,然事朕最久,供给军食,未尝缺乏。”
“右丞相徐达,与朕同乡里,朕起兵时即从征讨四方,摧强抚顺,劳勋居多,此二人者已列公爵,宜进封大国,以示褒嘉。”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李善长封韩国公,位列诸公之首。徐达封魏国公、常遇春封郑国公,邓愈封卫国公,李贞、李文忠父子同时被封为曹国公,冯胜自然是宋国公了。
朱元璋也看向马寻,说道,“马寻,皇后之弟、太子娘舅、徐王独子。早年虽无功劳,然医治中宫、国本,功勋卓著。后世之君也需谨记,皇后父兄虽可封爵,然不可世袭。”
马寻被封国公大家也都心里清楚,也都知道这是徐国公。
唯独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在封马寻的时候也打上补丁,以后的皇帝想要封皇后的父兄,基本上就只能是封一代了,不可能世袭。
对于这一次的大封功臣,自然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也不可能是所有人都心满意足。
不过现在也没办法改变现实,皇帝的旨意已经明确了,大多数人的爵位也是可以服众,也没有特别大的争议。
李善长现在是比较开心了,因为他是名义上的诸国公之首,甚至可以称为第一功臣。
但是也有人不太认可,谁让徐达很明显有更多的封赏呢。
而马寻这个徐国公的待遇不算让人意外,他处在国公行列中的中间位置。最为主要的是以马寻和李文忠的地位,就是大明的实权派外戚。
文官、武勋和外戚现在看似有着一些平衡,各有各的优势。
文官系统看似被淮西勋贵们压制的厉害,但是这些人的基本盘无比出色。尤其是以浙东人来说,除了朝堂之上,各地州府也都是以他们为主。
淮西勋贵就不用说了,一大批超品的公侯,这些以军功起家的群体表面上看起来可以将文官们压制的喘不过来气。
不过不管是文官还是淮西勋贵都别以为就是他们之间的竞争,马寻和李文忠一个管着国子学一个管着大都督府,他们都可以参议国事不说。
最主要的还是这两位得到了皇帝无与伦比的信任,他们就是制衡文武德最好帮手。
甚至就是这些淮西人、这些勋贵,也是有着一些不同的派系。
徐达、汤和这样的淮西核心派系不说,还有邓愈、冯胜、廖永忠这样早期带兵投靠的军头。
除此之外还有傅友德这样的降将,以及梅思祖等为首的主动归附的势力。
这些勋贵甚至看起来更加派系明显,这还不如那些浙东文官团结呢。
要说权谋、制衡,朱元璋对于这些还是有不少心得。
他也会不断的进行调整,不管是开国前还是开国后,都会因为一些情形的变化而进行各种调整。
现在各种势力、派系的制衡,中书省乃至大都督府的一系列调整,这都是他现在在做的事情,绝对不会让一些事情失控。
接过朱标递来的丹书铁券,马寻再次谢恩,这玩意儿要放在祠堂供起来。
在朝堂上的大封功臣结束,一会儿还要去太庙等地祭拜。这些事情完成之后,还有在华盖殿的赐宴等等。
刘伯温笑着冲马寻抱拳,“见过徐国公。”
马寻搀扶着刘伯温问道,“诚意伯是想要让小婿立于不孝之地?泰山是准备何时动身回老家?”
刘伯温笑着开口说道,“应该就是这几天吧,能赶上回老家过年。”
马寻有些担心得说,“你们都回去了,姝宁肯定难过。”
刘伯温笑着说道,“说来老朽也不习惯,只是嫁出去了,那也没法子。”
马寻和刘伯温在聊着天、说笑间,估计胡惟庸等人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应该是不会想要去毒死刘伯温吧?
(本章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