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白马神物
送走了伏完等人,赵基与贾诩在十几名骑士簇拥下来到汾水岸边。
阳光正好,北岸马匹数千,或静谧侧卧,或躁烈打架。
只有少数匈奴人在观望、牧马,与其说是牧马,这些人更主要的工作是警惕南岸汉军。
赵基观察一圈,说:“昨日城上观望统计,北岸又多出二百余落。他们有援军,我们没有,这是一个缺点。”
贾诩不急不躁,双手交叠在身前,却说:“今年大旱,匈奴纵马食青苗,青苗终究难以持久。决战就在十日之内;而十日之内,李郭二将难以渡河。”
他了解平陵苏氏的底蕴,在破开墙垒之前,李傕、郭汜都不会卖命强攻。
都怕折损太大,得到一座干瘪的空壳。
但又有卫氏金库这个前例在,平陵苏氏在劫难逃。
苏氏祖上定居于此,是因为苏建追随卫青立功封为平陵侯,与关中其他著姓、豪强一样,基本上都是两汉勋贵之后,再要么就是先秦公族之后。
贾诩侧身看赵基:“若是匈奴人少一些,在两万左右,这才棘手。然其族群种姓趋利,远处匈奴各部闻讯,也会发兵前来,以求分一杯羹。”
匈奴来的越多,汾水流域的青苗就消耗的越快。
所以,李傕郭汜还没攻到河东,匈奴人就不得不发动强攻。
此刻贾诩根本没考虑天子、朝廷或别的什么,他只是就事论事,询问:“侍中如何破敌?”
“浍水上游筑坝一事不能停。”
赵基也是情绪平静,又说:“不管匈奴做什么,我准备分出三千军士,一千疏浚新田沟渠,另外两千在绛邑、陉城之间开挖堑壕,引水浇灌,限制匈奴散骑。”
不计算浍水以南的虎贲旧营、天子行营,隘口民壮义兵,以及浍水上游唐城、翼城守军。
现在他手里除了虎贲、河东、匈奴义从三支骑兵外,还有五千虎步军,三千北绛义兵。
八千步兵里分出三千,这已经是相对保守的施工力量。
还没有破匈奴,赵基就想着恢复新田,还要开垦、恢复更多的灌溉区域。
贾诩并不觉得这个行为搞笑,麦子什么时候都能种。
别说四月初,就是五月都可以种。
麦子的传播,就是各地春夏大旱,能临时补种,才快速流行起来。
昨日一战打出军事信心,贴近绛邑开凿堑壕,又有骑兵掩护,这件事情不难做。
反正都是黄土地面,不难挖掘。
贾诩缓缓点头,又补充说:“今匈奴两分,侍中不必过于忧虑。以某对匈奴的了解,北岸匈奴强渡之时,我军猛攻,则陉城匈奴有一半概率毁约,坐视我军大破渡河之匈奴。”
赵基只是点点头,只是有这种概率,不能将胜算寄托在匈奴人的内斗上。
讨论完毕,两人绕路新田,这里只有小部分区域种植水稻,其他地方甚至很粗糙的撒了一些粟黍、黄豆,与野草一起生长。
就这不到五分之一的新田灌溉区域,就能满足绛邑此前驻军,与城内近半百姓的口粮。
仅仅是恢复绛邑、翼城即浍水两岸的良田,最少能养三万军队。
北岸、东岸的匈奴在吃青苗,现在虎贲、河东、匈奴义从的马匹也闲散游牧在新田的荒废田野里,惬意吃混杂粟黍、麦苗、豆叶的草。
也就水田边缘安排了巡查军士,预防马群践踏、啃食稻苗。
路过匈奴义从营地时,就见去卑与一伙匈奴贵族正在新搭建的芦苇棚上晾晒肉片。
赵基靠近,就闻到强烈的腥臊气味。
去卑两手各提一挂宝贝来迎,笑着对贾诩说:“文和先生,瞧瞧此物是否神骏?”
“还真是好宝贝。”
贾诩伸手接住,是没有剥皮的公马勾勾蛋蛋,通过血筋还挂着马肾。
剥皮切割时故意留了大块的马皮,能看得出来,是两匹白马的器具。
普通雄健公马的器具,已经是大补之物。
而白马神异,不论汉匈或者诸羌,都视之为龙的化身。
白马的器具,更是上品中的珍品,十分难得。
赵基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摆手不要,贾诩毫不嫌弃,就主动讨要。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