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眼界不同
绛邑军营,赵基站在中军瞭望塔观望。
天色渐暗,天子行营处一条举着火把的队伍正缓缓顺着驰道而来。
难怪贾诩不担心天子的安危。
千余人举火而进,舍弃大多数军帐、物资,只簇拥天子车驾而行。
赵基恨的一拳砸在护栏,护栏木被他一拳打断。
徐晃已来到塔下,高声:“侍中,御史董芬持节叫绛邑南门,侯选遣使来问,是否开门?”
见天子郎卫队伍不敢来自己所在军营,只敢派人明火执仗去叫绛邑的门。
赵基多多少少有些欣慰,放到两天前,保准就明煌煌朝自己大营而来。
所以这两天被砍死的匈奴人,不算白死。
“开门。”
赵基回应一声,徐晃亲自去传令,显然徐晃也很担心天子的安危。
当赵基从瞭望塔滑下来时,贾诩双手负在背后走来,笑问:“侍中,如何?”
“文和先生早就料到?”
“以伏公为人,大概会这样做。”
贾诩语气淡然:“明日调侯选、李堪二部出城,今夜匈奴若是不敢来袭,明日就疏浚新田渠沟。我所料不差,此处交战后,河内斥候快马返回,张扬起兵勤王之势已不可更改。”
连着高烈度打了两天,两天时间俘斩三千余级,这已经很大的斩获。
自朝廷迁到河东以来,以及河东虎贲诛除白波军,前后战事加在一起,斩获首级也不到一千。
这三千余级首级,已经可以让很多人上钩。
对河内方面来说,斩获三千余匈奴首级,河东方面损失也不会小,起码也吃够了苦头。
此前河内出兵,河东人肯定不满;如果现在河东人陷入苦战,河内人带着军粮来助战,那自然是世代好邻居,同饮黄河水的三河好兄弟。
贾诩这几日根本没出过军营,不关心前线战术怎么安排,也不关心具体怎么打的。
他少年时凉州三明威风正盛,见多了神仙仗,段颎这样的猛人率千余人就敢追着数万羌人打,连续大小数十战,打的羌人主动乞降。
即便这样,兵力寡少的段颎,依旧主张严格惩罚羌人,百万东羌被杀的只剩个名字。
说话间,他也观察赵基的神态,赵基稍稍错愕后就接受了贾诩的观点,甚至没有失态,更没有争辩什么。
不管赵基是什么心态,还是瞬间理解了自己的推导,贾诩都是满意的。
贾诩心情大好,展臂邀请。
赵基跟随贾诩到营火处,不时有趋光而来的飞蝗扑入营火,噼啪一声炸响。
燃烧的柏木散发着特有气味,赵基心情也轻松下来:“文和先生是说,今夜匈奴人可能不会来?”
“一半的概率,匈奴人也是人。郎卫射发的箭书,易地而处,侍中会怎么看?”
贾诩握着木棍捣弄营火,赵基想也不想就回答:“连续折了黑狼王、羌渠王,我再大胆,也会约束部众,谨慎观望。”
“是啊,勇敢的黑狼王死了,跟随于夫罗平黄巾的羌渠王也死了,敢战、勇武的两个名王都被侍中斩杀,余下匈奴诸王何来的勇气,还敢贸然进犯?”
贾诩笑问,扭头去看南边远处,哂笑:“可见,天子左右没有知兵之人,今夜不过是趋利避害而已。庸碌手段,不值一提。”
见赵基沉思,贾诩继续说:“匈奴各王若不是被贪婪蒙蔽,此刻已然退兵。王者因怒、贪而兴仓促之兵,侍中又率保家卫国之师,这样的战斗,我想象不到还有什么失败的理由。”
“是,我军众志成城士气高昂,非匈奴所能比。”
赵基立刻反问:“那接下来要处理的就是河内兵?”
“这要看侍中想要什么了。”
贾诩收敛笑容:“河内、河东互为唇齿,如似兄弟。如若内争,势必为袁曹所破,也会失天下人望。不知侍中可愿听老夫些许浅薄之见?”
“文和先生但说无妨,若不是朝廷公卿才德不堪,我与仲祖父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赵基起身,抓木棍去挑营火上悬挂的陶罐,取下沸水给贾诩冲泡一碗热水。
贾诩抓一把炒熟的咸黄豆往嘴里送几枚,嚼着才说:“三省六部制的确有其独到之处,只适合陛下改制,不适合侍中与元明公提倡。待河内兵至,当联手破匈奴,战后废三省之制,或请出镇河东、太原。”
不去碰朝政,三省制度交给皇帝、公卿自己去玩。
这个制度其实对权臣很恶心,仅仅是门下省侍中决议一事,能让任何一个立志于‘录尚书事’的权臣恶心的发颤。
所以赵基这里推动三省制度,百官们洞悉运行逻辑后,基本没有反对的。
哪有这样自缚手脚的权臣?
不管赵基是出于什么目的推动这个三省制度,这个制度稳定后,获利最大的永远是皇帝。
贾诩说了两句话,却有很多贾诩个人的立场、态度。
不支持与河内兵开战,不要继续掌控朝廷,把朝廷这个包袱丢给喜欢凑热闹的张杨。
赵基缓缓点头,天子、旧日公卿、百官都在自己这里。
与河内兵联合作战打匈奴,不存在什么障碍。
所以真正的难点就一个,跟朝廷怎么分家。
经历过郎卫箭书一事后,消息在郎卫系统流传后,聪明的人肯定会主动跳走,免得惹火烧身。
天子、朝廷对河东人印象很差,大概率不会挽留,会轻装前去拥抱张杨与河内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