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浅水县子有利国重器进献

李逸一下子招了三百多人,

当天,刘黑子李存礼罗二罗三大富大贵,甚至连罗五、十狗等接受任务,各带着一支新招来的队伍,往李逸的各处田地而去。

好在李逸现在也是堂堂开国县子,甚至是名达天听,跟万年县令辛处俭关系也不错,再有师兄孙伏伽帮忙打招呼,

几支队伍的过所都是一路绿灯办好。

李逸和十娘亲自负责将军营这里,一千亩地,这里安置二十户新招来的,名义上这些人是长工,其实就是部曲了。

将军营自古就是南通巴蜀,北往长安的咽喉要道,此地东临樊川,北有潏河,坐拥神禾塬头,

曾经也是二百多户人家的兴盛村落,

结果一场兵乱,百姓十不存一。

李逸、许秀芝成了这里的新地主,还有李存孝四个羌奴,也翻身做主人。

带着自己的二十户长工,李逸直接在塬畔让他们安置,土崖上直接掏个洞,最简陋的土窑洞,前面再用稻草搭个棚子,这样一个没费太大功夫的简陋住所就完成了,

铺上稻草,也是个能摭风挡雨的小窝。

在去信问过秀芝后,李逸便也给石头哥俩家的一千亩地,也招了二十户佃户。

于是乎,就在将军营村废墟不远,几层错落的土窑洞,住进来四十户人家。

都是来自关外或是陇右的灾民,

李逸用秀芝留下的钱,买牛买耕具,

耕牛、犁、耙、锄、铲、镢,

将军营这两家的两千亩地,分成两个庄园,每五户一小组,四组一大队。

每小组集体合力耕种二百五十亩地,

按照军屯的标准,李逸买来耕牛配给。军屯标准是土软处每一百五十亩配牛一头,强硬处一百二十亩配牛一头,稻田八十亩配牛一头。

将军营的土地较好,需精耕细作,故李逸也按八十亩配一头,一个小组配三头耕牛。

李家大队,配十二头耕牛,张家大队,也配十二头耕牛。

好在耕牛现在价格不算太贵,十匹绢一头牛,二十四头也才二百四十匹绢。

倒是犁、锄这些农具较贵。

每头耕牛要配犁、耙一副,每户要配锄、锹、镢、镰刀各两把。

李逸在冯乡佐的铁匠铺采购,老熟人还是大客户,优惠后也还要百钱一把锄头,一副犁、耙,居然要五匹绢,相当于半头牛。

将军营两家的这两千亩地,商量好都是种小麦,

这里的地肥,亩产能达两石左右,但种子也用的多些,亩种三升。

两千亩地,光种子就要六十石。

李逸感觉自己好像是个航海时代的殖民者,

带着一群老家破产的农民,跑到了一处新发现的地方,在这里开荒屯田。

一连数天,

李逸就扎根将军营了。

指挥安排这四十户一百多号人,挖土窑洞搭稻草棚,既给他们住,也还得挖给耕牛住,还要挖出工具房来。

过起了集体耕种生活。

五户一组,一起开火,每组选一个年长的,看起来忠厚些,又比较有种地经验的当组长,

四个组的大队长,则由李逸安排个自己人过来监督管理,另选一个副队长。

耕地播种,

忙的热火朝天。

活虽然累,但这些灾民们刚吃上饱饭,倒也很珍惜,男人女人,甚至老人孩子也全都下地干活,早出晚归。

煮好的饭,都是送到地里。

好在一个组安排了三头耕牛,有牛耕地就要轻松许多,地翻耕后,还要翻松和整平两三遍,

接着就有耧车来播种,边走边摇,开沟和播种同时进行,效率挺高。

这边播种后,那边就用石头砘子把耧铧划松的麦垄压实,防止风吹干土壤里的墒情。

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力,

尤其是今年比较仓促,也没有准备好粪肥,只能等后续再补施。

李逸也天天蹲在地里,

大家干活倒是都很努力,不过好些灾民也是长期饥饿营养不良,这突然农忙种活,一时都有点吃不消,

就连新买来的牛,也都还不够默契。

而且李逸发现,现在用的犁有点过于粗笨了,犁辕又长又直,他隐约记得小时候看老家村民耕地,犁都很小巧,铁的,犁辕是曲辕还很短,甚至犁头还安装了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

明显那样的曲辕犁,犁架更小更轻,而且还便于转弯和调头,既能灵活操作,而且还大大节省人力、牛力。

现在用的这犁太笨重了,一人抬着都很吃力,更别说牛还得拉着这犁深耕土地,每次转向时,要把犁抬起来也是很费力气。

等到午间吃饭时,

李逸把佃户们聚集起来,跟他们探讨起这犁来。

有老汉说,这种直辕犁,据传从汉代时就是这样了,世世代代如此。

也有个淮南来的灾民说,其实也不是所有的犁都这样的,他们老家就有长曲辕犁,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