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确定的便是日夜流转中的阴阳双方到底是什么。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一光一暗的昼夜交替。

光暗分别对应阴阳,确实很契合。

可陆渊沉思良久以后还是放弃了将光暗对应为阴阳。

因为白天一直是光明的,而夜晚永远是黑暗的,这样就只存在最基本的阴阳对立,而没有其转化过程。

陆渊又抬头看了看太阳,似乎找到了日夜流转中真正的阴阳所在。

那就是太阳本身。

今日他起得格外早,与邓月娇一同来到翠微山时,朝阳初升,寒气颇重。

可此时,太阳已经高高升起,寒意被驱散,暖意自生。

而傍晚时,暖意渐去,寒意再度席卷而来。

昼夜交替的同时,寒暖二气也随之交替。

究其本质,无非是太阳的位置。

正午之时,太阳行至最中央,阳气最盛。

念及此处,陆渊终于动了,他在地面上划下一道长横。

这道长横代表阳,是暖、也是光,对应着正午的太阳。

当确定午时为阳时,阴对应的时辰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

可陆渊却思考了很久很久。

因为朝阳初升之前,寒意其实是越来越浓的,黎明前也是最黑暗的。

如此来看,黎明之前其实比与午时相对应的子时更符合‘阴’的定义。

可若是将阴的位置定在黎明之前,那从黎明到午时是阳气生发的过程,而午时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却都是阳气渐消、阴气渐长的过程。

如此一来,阴盛阳衰,阴阳双方如果连基本的平衡都没有,如何能够永远相互转化下去?

结合此前张文景对阴阳的讲解,陆渊很快就确定了一点:阴阳双方必定是平衡的。

是以……若将午时定为阳,那么依据阴阳平衡的规矩,阴的位置必然在与午时相对的子时。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的陆渊又陷入沉思。

若是阴在子时,那就说明,冷暖、光暗,都不是日夜交替这个阴阳流转体系中的‘阴阳’本身。

冷暖、光暗可以代表阴阳,却永远不会是阴阳本身……

这种关系,好像与张文景此前所说的‘象’不谋而合。

所谓冷暖、光暗,不过是反应阴阳的‘象’而已。

既然是象,就永远不可能贴切地将真实的阴阳流转完美展现出来。

象就是像。

而像,永远只是像而已。

真正的阴阳绝不局限于冷暖、光暗,而是更深层次的、本质的、不可言说、无法捉摸的……

所以,他应该透过表象看本质。

陆渊再次抬头,看向太阳。

午时以后,太阳便会逐渐向西落去,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可在此期间,世间却依然是白昼,而且非常暖,甚至比上午还要暖。

所以……子时以后呢?

子时到黎明时分,是否也与午时到黄昏时分类似呢?

阳气渐生、阴气渐消,可却愈加黑暗、愈加寒冷。

显然,这是一定的。

确定了这一点的陆渊终于用树枝在长横下方很远的位置,画下了由两道短横组成的长横。

上方为阳,对应着午时,下方为阴,对应着子时。

至此,阴阳划分,两仪已成。

距离完整的八卦,还差六个完全不同的卦象。

陆渊盯着地上分别代表着阴与阳的符号看了很久。

午时为一日的正中,子时为一夜的正中。

两者将日夜平分。

于是产生了两个特殊的时辰:阴阳相交的日出与日落。

所以,陆渊下一步的目标自然而然地浮现而出。

如同用阳表示午时,用阴表示子时一般,此刻的他需要用两种符号分别表示日出和日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