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孙策那一番话,郭嘉回去以后,连着三天没睡好觉。
郭嘉把自己随身带来的书籍,襄城府库的存书,还有陈政走前没有带走的书都翻了一便,大概扫一眼,还真让郭嘉找到了关于秦军枪阵的记载。
不过并不多,只是一个大概。
秦军北征匈奴,蒙湛已三通鼓响为令,一通鼓,弓弩入阵,二通鼓,枪兵,盾兵,车兵入阵,三通鼓,两翼入阵。
枪兵辅以盾兵战,枪兵劫杀骑兵,盾兵呈防御反击姿态,虽死伤惨重,然匈奴骑兵破胆而退。
郭嘉蹙起眉,大秦的枪兵虽然强悍,曾横扫六国,无人可敌,然而,需要辅以盾兵,或者短兵器守阵,方可一战。
孙策的想法,怕是不可用吧?
如此纠结着,接连又是一周过去,郭嘉满脑子都是这些事情,郭嘉好几次冲动着想要找孙策谈一谈,但最终,还是压下了。
兵工坊已经开工,枪头估计已经造出不少了,这时候,还是不要给孙策添堵的好。
而且,枪兵的冲杀力还是很强的,如果布阵得当,枪兵的威力不容小觑,郭嘉唯一担心的是,枪兵如果遇到短兵相接之时,短处暴露给敌军,那将是一场噩耗。
次日,木匠坊终于竣工。
三百俘虏建造好木匠坊后,纷纷签了十年长约,与铁匠坊一样,工期满,可以回家。
另外,木匠的招募很多,可大多数是学徒,需要一定时间积累手艺才行。
半个多月的时间,老梁一直在研究图纸,孙策命人送来的图纸与普通手弩没什么区别,但是形状,又类似于十字弓,但仍有差别。
机括比较复杂,但是可以用手指扣动机括,发射弩箭。
弩弦图纸上只留下尺寸样式,却在送来图纸时,交代的很清楚,不用木匠坊制作弩弦,再弩的两侧,有两个类似滑轮的东西,需要用精细的工具制作,打磨,直到安装。
整个图纸比较复杂,老梁用了半个月时间,才把图纸摸清楚。
如此一来,整个木匠坊的人员分配就需要好好琢磨了,手艺好的,需要干一些精细活,手艺不好的,就去干粗重的活,大多数劳力,主要还是去山中砍伐树木,并且把树木肢解成需要的大小。
木匠坊开工那日,并没有兵工坊那么热闹,木匠坊整体也属于兵工坊的一部分,但是眼下,他们分工明确。
孙策叫上郭嘉,黄炳几人来的时候,木匠坊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
几颗大树被拔了皮,用马车驮着,送进了木匠坊。
郭嘉蹙着眉头:“一千把弩不是小数目,您给他们两个月时间,怕是有些为难他们吧?”
“呵呵呵,我给了他们这么多人,如果连弩都不能按期交付,我要他们何用?”孙策冷笑一声。
再打造兵器这块,木匠坊已经很宽松了,铁匠那头,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
而孙策,此时让韩聪训练兵马,只是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攀爬本领,每个人一根长棒,练习列阵打杀。
步兵还可以,但是弩兵,弓兵,没有长期的训练,根本无法拉出去打仗。
孙策已经觉得这些进程很满了,他怎么可能再给木匠坊更多的时间?
而老梁,还没看到图纸的时候,便信誓旦旦答应了孙策,一定可以在孙策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可当老梁拿到图纸以后,却有些发懵。
图纸上的弩,老梁见都没见过,与传统的弩相似,却有十字弓的风格在里面,但是,那两个滑轮,还有后面一个托子和一个手柄,这些东西打造是需要耐心的,可惜,孙策要求,一样都不许少。
没办法,研究图纸,好好摸清楚弩的结构,分工打造成了必然。
所以,老梁这叫自作自受,孙策给了老梁一个大承诺,再预期内完工,会有重赏,让老梁安心就行。
另一方面,木匠坊打造一千弩只是小试牛刀而已,日后,弩的制造,再形成一个完整流程后,是要归给兵工坊的,老梁的主要用途,是打造更多的攻城器械。
另外,老梁的手下都是要随军的,或者必要时,再前线临时打造器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长途跋涉运输器材,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这些都是后话,此刻孙策站在木匠坊里,看着劳碌的工人,静静等了近一刻钟时间。
老梁从一个作坊里跑了出来,手里提着一把弩,一把刚刚造出来,还没有试过的弩。
其实弩的原形是汉军常备弩,但是孙策再图纸上做了手脚,对于一个喜欢玩复合弩的人,改装一款弩并不难。
再图纸上简单改装,又结合十字弓的优点,加长弩身,可以增加弩的射程和威力,所以,老梁打造出的第一把弩匆匆送来给孙策。
这把弩是精装版,如果没有问题,就会大批量生产。
此时木匠坊里主要是大批量屯积木材,静待孙策下令开工。
弓弦是孙策亲手制作的,用生牛筋与一些麻绳捆扎而成。
再这个时代,牛筋是很稀有的东西,如果弩身没什么问题,除了少量手弩会用生牛筋外,孙策准备用牛皮制作弩弦。
手弩的图纸,孙策已经绘制了大半,眼下,还倒不出多余的工匠打造手弩。
可显然,手弩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孙策必然要打造手弩,而且,至少一半的军队和军情衙门都要配备。
孙策把弩弦绕着滑轮,仔细的安装好完毕以后,试了试弹性,这把弩他非常满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