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同样不是岳川想要的。

归根结底梦境同步还是基于静态比对再现的范畴。

只不过从双方静态进步到了单方静态,依然是基于区域电信号、神经网络层面的研究。还是各个观测、单分模拟再用算法统合的思路。

没有上升到整体,没有核心突破。

意识互联技术不是简单的物理连接神经,这种事情远古时代的原始科学家都已经做过。

即使通过手术保证把两个人所有神经末梢连在一起,也不是意识互联,只不过造出两个病人罢了。

意识是一个系统,是藉由神经细胞网络运行的所有生物电磁钠钾离子电位差、化学乙酰胆碱信号的总和质变成的集群智能。

犹如蚁群藉由蚂蚁个体为载体运行的所有行为动作模式、化学信息素信号总和质变成的集群智能。

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理论上并不存在个体智能,每一个体现出智能的个体都是集群显化。

既然如此,意识互联就是两个相对闭锁的系统互相开放、交换信息的过程。

集群智能在交换信息而非载体单元的过程中,本不应该出现互相干扰的现象。

就像两个蚁群相遇,其中几个蚂蚁个体交换信息素,不影响蚁群的归属认定。

但实验中出现的意识干扰现象如此明显,必然发生了某种载体单元物质上的改变。

就像蚁群中的某个个体,在被其他蚁群围攻的情况下改变了步频、气息、触须挥舞模式等“固有”特征,“叛变”成了他族成员。

一但达到一定规模,就会导致原蚁群智能的改变。

意识互联实验中,纯粹通过电磁效果刺激大脑,其实是足以导致神经细胞形态变化的。

短期记忆的形成也不过是一片细胞传递信息的固定模式,甚至不涉及形态改变。

那么总功率远比生物电强大的仪器刺激,如何保证不导致神经突触网络的形成?

更别说还有现成的“施工图纸”作参考了!

意识互联的个体中间,需要一个“分流”安全锁。

就像大脑的左右半球,既互相协作又能保持相对独立。

分管理性和感性,差异如此巨大,仍能对外呈现出高度统一。

如果把两个意识集群中间加上一个“稳压器”,避免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传输给对方,是不是就可以达成清醒互联?

甚至可以参考做梦的机制,不必强行放大外来信号,利用脑波谐振和磁场振波控制“借用”客体原生电磁能量“共振模拟”,从而让人只拥有短期记忆,“醒来就忘”!

那么强度适中的外来信号就可以避免细胞形态改变形成长期记忆。

只要把这段互联时间的数据记录清楚,后期利用现有技术制作成静态档案完全可以“重温旧梦”!

这样既避免了人格损害,又能真正实现意识互联,不就成功了吗!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岳川给所有知名医院发函,征集全国范围内的植物人患者。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