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美的配对理想情况下是完全不认识的两个人在完全清醒状态下的共联。

通过实验证明暂时不可能。

双方有限度降级实验也出现困难。

岳川已经积攒了不少怒气,如果“王牌”孙灵修还不能推进实验进程,恐怕上面的禁止令也难已阻止他做出一些事情。

之所以说植物人状态下的欧阳静是完美客体,是因为她刚好符合几个关键点。

正常人客体潜意识的警惕和攻击性是天生的,对孙灵修的伤害风险暂且不提,强行联结成功后客体对于主体思维的意识传达呈现抗拒状态,就会自然产生曲解现象。

所谓“疑邻盗斧”,善邻皆为坏人。经过潜意识加工后,双方的意识互联就会产生极大偏差,不能准确重现,失去实验价值。

就算经过特殊训练降低防备,也不是天然状态,数据价值不高。

同理,也不能是非常熟悉的朋友。

朋友之间固然攻击性降低便于联结,问题一样出现在潜意识加工上。

光环效应同样作用于意识重现过程中,甚至比陌生人本能的加工严重得多,“渲染”程度足以改换脑域响应区。

这一点在恋人对照组里已经得到证实,科学证明恋爱中的男女采样完全不能作为常规数据处理,基本的逻辑算法都难以搭建。

并且恋人对照组体验过意识互联后,就对日常关系产生极大不满,矛盾明显增多。实时身体数据也表明意识互联后两人在原有相同刺激反应中多巴胺分泌显著下降,情感阈值大幅上升。

这是否属于实验损伤尚未定论,不属于在册的补偿条例。

正常人客体暂时陷入僵局,岳川的解决方案是通过主体单盲实验测定“控制阀”,以联结左右脑的胼胝体为参照,构建全新的中继单元。

心音技术实质上是把双方的大脑反应静态化,用固定的模式单向刺激观影者的脑区。

实质上主客体之间完全没有直接关系。

打个比方就是,画家画画之前,按照标准颜料库、线条库、光效库心音技术数据库的标准,建立对应其中所有数字指代的个人素材库心音档案。

绘画完毕后将画的结构、线条、颜色、光线、位置转化成其中已有数字或相近数字,输入到电脑中成为一个封装完毕的数据包心音作品。

观看者同样对标准数据库进行了解,建立指代素材库。然后电脑通过调用公开的画家素材库分析比对内容相同的元素,将原数字转换成观看者这边的数字心音数据处理,形成一个新的封装包。

最后观看者用绘画机器心音头盔调取材料自动绘画,获得画作。

心音技术的模式能够保证同一个作品在“首尾”两端一致。作者和观众公用一个数据库,得到的原始信息是相同的。

但这样做出来的画必然和画家心里的画不同。

受限于颜料、光效等等条件制约,作画者的上限已经固定。

就好像再厉害的画家只用纯黑纯白也做不出真实世界,至少要有灰色存在才行。

心音技术的发展只能在不断扩大数据库、完善心音档案制作精准度、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优化近似数据模拟算法这几个方面。

这不是岳川想要的。

同样的例子,原先的梦境同步,相当于画家把自己的作品数字化,然后把每个数字起上名字境数据包。

观者事先填好了一份问卷,答的就是所有名字在观者这里的实际意义,例如“红色”是什么样的红,“粗线”是怎么个粗。建立数据库元档案。

然后电脑利用境数据包制作一部教程并按照元档案提供绘画材料,观者依自己的理解照着教程提示重现画作。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