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无病把酒又分成低度酒,中度酒和高度酒三种,按照宋制的一斤装瓶,瓶子用玻璃制成,各个度数的酒每瓶分别卖二贯、三贯、四贯三个价格。

低度酒大约是三十度,中度酒约四十五度,高度酒约六十度,每次出酒辛无病都亲自调配,并带着张家兄弟来学,最主要的工序其实是对酒坊粗酿酒的提纯,需要先蒸馏成接近纯酒精的状态,然后再以此为原浆,进行原始的勾兑。

张家兄弟学了一个月,只有张佑堂最聪明,基本明白了原理,其他三人还只学会操作流程,不过也够用了。

除了酿酒,味精的提炼其他人暂时没办法代替辛无病,所幸只是九州楼一处用,辛无病把味精的用量对灶屋的铛头做了要求,不能超过用盐的二成量,超过此量,食物会有苦涩之味。

酒楼刚开张的前几日,都只有张春林、蔡圭和辛弃疾那帮同学带些人来捧场,辛无病还得给他们打折,不过一月过去,生意就开始火爆起来,从中午到晚上座无虚席,倒是把辛无病高兴了一阵子。

这些食客不光是来吃菜喝酒,许多人是冲着酒瓶子来的,大多人食完酒菜后,还要带一瓶回去。

每日光是卖酒就有近五百贯,除去一百贯酒税,五十贯成本,酒利就有三百五贯钱,若加上菜肴和戏班子的抽佣,每日纯利超过五百贯钱,一月就过一万五千贯,而且酒的销量每日都在增长。

九州楼黄金液,很快成了中都城的一块招牌,而令人意外的是中低度酒反而没有中高度酒卖得好。

酒楼开张数日后,王重阳就带着众弟子来到九州楼,在食过加入味精的菜,喝过黄金液后,大呼其为人间佳品,其余弟子一开始对开酒楼之事毫不上心,现在也变得有些积极起来。

于是辛无病拿出早已拟好的方案交给众人参详,其实就是后世加盟店的做法,而且对于九州楼来说也正好合适,毕竟核心产品味精和黄金液以及装酒的瓶子只有辛无病能造,其余都可以当地取材。

方案无非就是一个培训店长的计划,培训的对象就是王金宝、王金玉和郝璘,而耿京、王国安和王友直是去建义庄。

几日后,耿京和张国安带着六万贯钱回了山东,带着辛弃疾给辛礼的信,在信中辛弃疾请辛赞利用族中力量帮助他们尽快把义庄建起来。

王金宝、王金玉和郝璘留在九州楼,学习酒楼经营之法,其实辛无病也不懂,好在锦娘提出不少有用建议,辛无病就摸索出一套方法,并记录下来。

酒楼与其他生产之事类同,大抵都是进、产、销、存几方面的管理,这个时候的商业思维已经很成熟,对成本控制和销售都有了许多手段,如酒楼为保证菜品新鲜,都会联系农人直接购买,一般不会从市场购买。

促销手段也是多种多样,海报的雏形已经出现,酒肆最为常见的就是酒纠,这些女子既卖酒水,也出卖皮相,而且此种酒肆生意火爆,皆会挂出红灯笼。

酒色似乎从来都是不分家的。

这种手段辛无病当然不屑使用,那是对生理满足的一种营销方式,比较低级,利润也不高,缺乏核心竞争产品。

九州楼的产品一定是赚有钱人的钱,一盘炒莴苣,别家收十文,九州楼就一定是五十文,差别就是加了味精和装菜的用玻璃盘子。

宋朝的奢靡之风被金朝完整的继承下来,南北几无不同。

连续一月有余,皆无事,辛无病忙着酒楼和医馆生意,铁铺子也卖一些农具之类,收入倒是可观。

辛弃疾每日都忙着去清泽门瓦训练归一卫,每日就晚上睡觉前与辛无病唠叨两句,辛无病也大概了解辛弃疾的培训内容,一是教这些人画简要地图,如何描述人物,二是如何伪装,三是如何跟踪,四是默诵归一卫的规矩。

两人讨论不了多久,辛弃疾就响起鼾声,看来此事并不轻松。

辛弃疾培训的出的归一卫都扮成辛家的工人,以采买,送货等各种名义开始收集起情报,辛弃疾的每日的工作变成了分析情报,反而变得比辛无病更忙碌,而蔡圭相告的皇帝可能的召见也没有,辛无病想想也能理解,堂堂大金国皇帝,管辖三四千万人口,怕是真没空理会自己吧。

为了扩大生意,也便于归一卫的情报收集,辛无病在中都城中到处招黄金液的代理,把酒放在各酒肆中售卖,给了二成的返利,待卖出后再收钱,这也是吸去了后世的一些经验,如此没有酒肆会拒绝。

至于味精,并无售卖,九州楼自用都有些紧张,还需辛无病每隔数日就要炼制一批。

如此一来,玻璃制造那边的工人又需增加,且需新建两个炉子才够用,好在吴家兄弟和张家兄弟皆能负责一块事情,免去辛无病面面俱到的管理。

王友直在配合辛弃疾训练了一月后,带走了四万贯钱,去了大名府,王重阳还继续留在白云观中传道讲法,王金宝、王金玉和郝璘留在酒楼。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