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身通体漆黑,上面覆盖着狰狞坚固的铁甲,桅杆高耸入云,如同一根根直插云霄的擎天之柱!
此刻船帆也都开始落下,从天津港出发的小拖船也开始出动,准备将这艘巨舰宝船安全的拉回停靠在天津港的港口码头上,以供朱载坖等人的校阅和参观。
“真是一艘巨舰啊!”
朱载坖的身后传来群臣的惊叹声。
朱载坖听着他们的惊叹之声,嘴角也忍不住微微上扬。
从龙江造船厂提前送来的宝船数据所知,朱载坖知道这艘宝船长五十三丈,宽十九丈!
比当年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还要大上几分。
船体不仅采用新式龙骨结构,而且还预留了蒸汽机舱室的位置,以及众多的船舰炮口!
所以这艘宝船不仅更加坚固,还能抵御更大的风浪。还能发挥出巨大的军事威慑作用!
朱载坖看着宝船缓缓靠岸,巨大的船身投下的阴影笼罩了整个码头。
朱载坖和同他站在一起的百官抬头望去,只见船舷上站满了随宝船而来的水师官兵以及造就这艘宝船的设计工匠们,他们个个精神抖擞。
待到宝船停稳靠在码头边缘之后,船上的船工也立刻抛下固定船身的绳索,将宝船固定在了码头边上。
接着站在船首处戚继光,此刻也是一身戎装单膝跪地:“末将戚继光参见监国王爷!”
朱载坖一脸含笑的看着戚继光。
说起来,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戚继光本尊。
以往的时候,虽然戚继光也写过不少的奏疏送到了京师,可是那些终究只是文字,并不能看到戚继光真实的精神面貌。
现在看着一身戎装精神抖擞的戚继光就这么单膝跪拜在自己身前,朱载坖的心里想不感慨一下都难。
“免礼!”
朱载坖微微抬手,让戚继光等一众宝船官兵和船匠们平身。
接着朱载坖又对着身边的官员说道:“徐阁老,李先生,诸位卿家,可否愿随孤一起登船检阅宝船?”
徐阶和李春芳等一众官员,听到朱载坖这句后,他们也都躬身一拜,“臣等遵命。”
随即朱载坖便带着徐阶,李春芳等人一起通过提前搭好的木梯,走到了宝船甲板之上。
当朱载坖等人出现在宝船的甲板上时,戚继光此刻也激动的迎接了过来。
“王爷,这就是臣奉王爷之命督造的新式宝船,请王爷检阅!”
朱载坖看着一脸激动的戚继光,又看着甲板上站着的其他水师官兵和船匠们。
朱载坖也忍不住夸赞道:“诸位辛苦了!孤在此谢谢诸位数年来的努力和奉献!”
戚继光等人听到朱载坖这句话后,立刻也回拜道:“臣等俱是为了大明,不辛苦!”
朱载坖呵呵一笑,“正是你们为了大明,所以孤才要谢谢你们的辛苦,这是你们应得的。若是没有你们在大明外海抵御倭寇海盗,保护我大明沿海子民的安宁和幸福,朝廷哪有今天之盛?”
“所以,孤的这声谢谢并不是一句谦虚之词,而是真心实意的要谢谢诸位的辛苦奉献!正是有了你们,才有了如今的和平大明!”
朱载坖的话,又让戚继光及一众水师官兵们心神激动。
大家都是当兵的,虽说当兵也是为了一口吃的才干的,但若是能再得到朝廷对他们付出的认可,那也是很激动人心。
朱载坖又看着戚继光,“带着孤走走,给孤介绍一下这艘宝船!”
戚继光立刻拜了一下,又回道:“臣遵命。”
接着戚继光就开始带着朱载坖介绍这条宝船的特殊之处。
“王爷请看,这艘宝船是结合了原来的郑和宝船样式和新式的泰西船样式,然后又通过两种样式风格的结合,造出来的新船。船体采用了双层木板,中间填充桐油灰,既防水又防蛀。桅杆选用上等杉木,经过特殊处理,可抗深海飓风”
朱载坖边走边看,一边还听着戚继光的介绍。
朱载坖感受着脚下传来的坚实触感。
这艘宝船不仅外观雄伟,内部构造更是精妙绝伦。
也让朱载坖大开眼界!
戚继光继续介绍道:“.船舱分为五层,最下层是货舱,可装载十万石粮食;第二层是水手舱,可容纳五百名水手;第三层是武备舱,存放着最新式的火炮和火铳;第四层是官舱,供指挥管带居住;最上层则是指挥舱,设有航海图和罗盘”
参观完内部,朱载坖又回到甲板。
海风呼啸,吹得他衣袂翻飞。他站在船首,俯瞰整个天津港。码头上,百官肃立,百姓围观,所有人都仰望着这艘巨舰。
“戚卿,此船造价几何?”
朱载坖问了一句明知故问的话。
戚继光犹豫了一下,看着朱载坖,又看着朱载坖身后跟着的一众百官。
最后躬身答道:“回王爷,共计耗费白银八十万两。其中船体造价五十万两,武备二十万两,其余十万两用于水手训练和补给储备。”
朱载坖嗯了一声,“不错。孤很满意。这艘宝船,陛下也很看重。他特意命孤来天津港校阅此船,也是为了想向诸位传达朝廷重视海防之心。”
————
求月票。。。
宝船小知识。
郑和宝船供郑和船队的指挥人员、使团人员及外国使节乘坐。同时,用它来装运宝物,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为此,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
据《明史·郑和传以及《瀛涯胜览马欢著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郑和宝船是一种大型海船,尺度大。有关郑和宝船尺度,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在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本章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