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阿鲁台十分虚弱,这使它不能成为大明的一个有力的盟友。】

【由于阿鲁台的无能,兀良哈受到鼓舞,不时威胁明朝的边境。】

【宣德三年(1428年)十月,当兀良哈袭击明朝北境时。】

【恰好明宣宗率领3千骑兵视察边境,亲自击退了兀良哈的军队。】

【后来明宣宗对边防作了一些变动。】

【在战略要地开平卫之南,明朝军队在薛禄的率领下在一些城市构筑防御工事。】

【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工事完成后,薛禄建议把边境防务集中在此。】

【他还建议放弃开平的前沿戍区,以便缩短供应线。】

【这个决定后来被认为是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

【它把几百英里的地方暴露在蒙古人面前,同时又限制了明朝军队,使他们越来越采取守势。】

.......

大明,洪武帝朱元璋时空。

老朱摇了摇头,深感这举的愚蠢。

纵然不进攻,也不应该把防线退到这种地步啊。

你这样搞,未来的大明很被动。

日后的明军,必然十分被动。

自己的子孙越发平庸了。

朱允炆那个傻蛋先不评价。

老四朱棣,老朱觉得这小子总体还是可以的。

然后到了老四儿子朱高炽,老朱感觉又逊色了几分。

再然后,到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老朱明显感觉能吐槽的点更多了。

自家的子孙,除了老四还可以掰掰手腕。

比起刘家的汉文帝、汉景帝,朱高炽和朱瞻基始终差点意思啊。

......

【同时在西面,瓦剌已经强大。】

【并在宣德六年(1431年)击败阿鲁台。】

【此事促使兀良哈惕再次造反,但没有成功。】

【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的母纳山之战中,脱欢领导下的瓦剌击溃了阿鲁台并把他杀死。】

【瓦剌无可争辩地成了蒙古的支配力量。】

【这次胜利后,脱欢依然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保持着与明廷的友好关系。】

【但是,瓦剌此时的伏低做小,并不是畏惧大明,而是在继续积累力量。】

【明初洪武控制了许多军事据点。】

【其中主要的据点有亦集乃旧城、镇番卫、宁夏卫、东胜卫(者者口守御千户所)、开平卫(兴和所)、大宁卫、安东卫及吉林船厂。】

【朱棣登基后将北平行都司山后除开平外、丰洲滩东胜卫所尽数废除。】

【但永乐依然掌控及巡逻上述地区。】

【到了宣德时期,朱瞻基将开平卫、亦集乃旧城、兴和所,吉林船厂内迁。】

【这致使明朝边防出现漏洞。】

【朱瞻基对于游荡在河套的脱欢人马及南逃的阿鲁台细心抚谕。】

【对于受到阿鲁台打击而南迁放牧的兀良哈给予默许。】

【对于被袭击东走的海西女真给予漠视。】

【对于驱逐瓦剌的明军军士给予呵斥。】

【明朝前期撤离阴山边疆后,蒙古草原内乱的失败者不再北上,而是选择了南下这一军事空虚地带。】

【最先进入这一地区的是宣德后期在与瓦刺战争失败的鞑靼阿鲁台。】

【对于阿鲁台的南下,明宣宗出于“以夷制夷“的考虑,默认鞑靼占据阴山南疆的政治事实。】

【促使明朝、蒙古之间政治边界由此明确起来。】

【在瓦刺、兀良哈压力之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