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贵,以民为本,以民为重,君轻而民贵

却说此时,除河南之外已有不少诸侯加入到反袁同盟里来。

但古代信息传播速度毕竟缓慢,曹刘身在河南,此刻俱不知外部之情。

军情如火,李翊这边最先发兵北上。

因为曹操是防守方,只需专注于在黄河南岸设防,抵御袁军便好。

而李翊这边却是进攻方,他必须争分夺秒的解决青州战事,然后才好调转矛头,将重心转向兖州。

李翊命赵云为先锋将,整顿盔甲,抓过长枪,飞身上马,在前头开路。

张飞为中队护军,先调拨一万兵北上,后续军队缓缓压上来。

这主要还是为了争取时间。

待每攻下一个城池,再用后续的援兵补上。

这样李翊的先头的一万部队,就能够不间歇的一路向前。

而不至于因为需要派兵留守,而耽误战机。

一万左右弟兄起营拔寨,一切行装、军需装载车辆。

推的推,拉的拉。

一路自下邳入琅琊,汇合臧霸的泰山军。

臧霸领泰山兄弟来见,李翊命臧霸率军去扫荡北海国、东莱郡。

此二地位于青州右陲,也是袁氏控制力最为薄弱的地方。

李翊命臧霸扫荡控制此二地,也是为了断绝后顾之忧,以好专心向前。

他自领军北上,先入齐国。

齐国首府乃临淄也。

旧时齐献公姜山即位后,为了防备纪国的入侵,他加固扩建了营丘城。

由于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故将营丘城命名为临淄。

而今已有千年历史矣。

李翊万人大军,自入了齐国后,先命军士不得扰民。

然后派人探查周围地形,将之绘成地图后,然后再决定下一步进军计划。

张飞谏道:

“今我强敌弱,兖州尚在抵御袁军主力。”

“大都督不火速发兵取城,反在此徘徊不进,何也?”

李翊解释道: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狮子搏兔尚全力以赴,况如今我等人众并非尽数占优。”

“须得冷静行事,待庙算察后,方可击敌于不备,毕其功于一役。”

“……此用兵之道也,愿君无疑。”

军队人数越多,行军速度就越缓慢,损耗也越大。

故李翊只带了一万人北上,后方大部队的援军,也是让他们填充打下来的据点的。

据点而守,可以极大节省粮草的损耗。

李翊如此苦心孤诣,都是为了留省尽可能多的资源,用在真正的主战场上。

张飞向来敬佩李翊,闻得此话后,反倒喜道:

“愿从先生之言!”

李翊顿时觉得,张飞适才质疑一下自己,不会就是单纯想聆听一下教诲吧?

毕竟张飞这个人,特喜欢听读书人讲大道理。

“……好了,各位将军安心守住各营,各司其职,待军报传回之后。”

“我自有调度。”

众将士齐声拱手称诺。

约过三个时辰,已是黑夜之中,伸手不见得五指。

终于有一哨骑探得消息,将之带回给李翊大营。

据哨骑回报,原青州刺史袁谭,已经在半月前,秘密去了南皮。

也就是袁谭已经不在青州了。

张飞挠挠头,诧怪道:

“吾等正要开打,这主人家反倒先逃了。”

李翊将目光看向赵云。

由于老刘如今已经有了许褚这个贴身保镖,赵云便成了刘营重点培养的对象。

先是丢在九江,主政一方,培养他的政治能力。

如今遇着大小战事,更是待在身边,一场不落。

李翊现在就是想看看赵云比之两年前,有无进步。

赵云明白李翊的意思,当即发表自己的看法:

“向者主公为袁谭举了茂才,是为举主。”

“袁谭不好与我主兵戎相见,故而先离了青州。”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表示认同。

不要小看古代“举主”这个身份。

就这么说吧,要是刘备突然死了,那袁谭就算是装样子,也必须得痛哭流涕。

所以更别说现在两家要直接兵戎相见了。

当然了,身为一州方伯,袁谭绝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和胆量,敢在开战之际,擅自离开青州去南皮。

估计这还是袁绍的意思。

是袁绍自己想要避免袁谭与刘备直接交战,且袁谭之前曾败给过刘备,而且还被生擒了。

古代被生擒那是相当丢人的,袁绍估计对这个本就不太喜欢的儿子,更加不放心。

所以才命他带着青州兵,入渤海南皮。

要不然就是借袁谭十个胆子,也不敢在这种关头擅自离开。

“……南皮位在冀州。”

李翊也发话了,对赵云的分析进行补充。

“袁谭带着青州兵入渤海,必要南下魏郡。”

“这无疑会增加兖州战场、曹公的压力,我等也须加快脚步才是。”

本来冀州本土的兵就够多了,现在袁谭的青州兵还在往前线赶。

光是想想,都替老曹捏把汗。

“既然袁谭未守青州,现在是谁主任青州之事?”

田豫也开口说话了。

哨骑回报说道:

“禀将军,据探报,现在守备青州五事的,应是袁营名将高览。”

汉末三国都喜欢把相似的人捏合组在一起。

蜀汉有卧龙凤雏,五虎上将。

孙吴有四英杰,十二虎臣。

曹魏有八虎骑,五子良将。

马超、吕布麾下也有八健将。

而河北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四庭柱了。

不过也有说法叫,四庭八柱。

四庭为,颜良、文丑、张郃、高览。

八柱为,田丰、沮授、许攸、逄纪、郭图、审配、荀谌、辛评。

不过不管是哪个说法,高览都是河北四庭柱之一。

并且在许多评书中,高览都有手持百斤巨斧,与张飞大战不分胜负的形象。

虽然这些都是来自于民间故事。

但要知道袁绍是失败者,所以他麾下许多人的相关记载都是少之又少。

颜良、文丑能帮袁绍统领数万大军,在正史中却只能为背景板、垫脚石。

因为史书上已无他们之前的高光记载。

反倒是张郃因为投靠了曹魏,所以他的史书记载一下子就厚了起来,超过了另外三庭柱的总和。

艺术来源于生活,民间故事既然选择了高览。

那也能侧面反映出高览在历史流传下来的故事,其实力理应不俗才对。

“……诸公有识得此辈否?”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问众人道。

孙乾站起来说道:

“我闻高览乃河北名将,能征善战,颇有勇力。”

“大都督不可轻敌。”

因为孙乾是青州人,所以也派到了此次征讨青州的战事中来。

毕竟本地人对老家环境相对要更熟悉一些。

嗯……

李翊沉吟半晌,在营里来回踱了两步。

众将皆不解其意,陈到率先开口说道:

“大都督,高览纵有勇力,比之我等如何?”

“其纵有用兵之略,比之大都督如何?”

“陈到不才,愿提精兵三千,取高览首级,为大都督作见礼!”

一言蔽,赵云、张飞、田豫等将纷纷出列请战。

见众人如此慷慨激昂,李翊不禁失声笑了。

看来这几年,大家都憋坏了,都等着战场上建功立业。

“……呵呵,诸公稍安勿躁。”

“高览一夫之勇耳,不足为虑。”

“我自来青州,真正在乎的乃是青州之民。”

此言一出,诸将无不怔住。

老袁家在河北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很好的。

毕竟袁绍“宽仁”嘛,估计刑法、徭役之类的比较宽松,所以百姓们都念着他的好。

但袁谭例外,他在青州听信近言,纵情奢淫。

监守自盗,贩卖公物,掳掠田野百姓。

多亏了袁谭在青州这几年的作威作福,才使得老袁家四世三公的口碑在青州被败尽了。

青州百姓人人都盼望着有一位新的主人来接管青州。

几年前,刘备与李翊曾来过青州一次。

当时他们便迁了一部分的青州百姓到徐州去,为之后的屯田运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不过,当时由于碍于不好跟老袁家全面撕破脸皮,以及自身实力不足等考量。

倒也没敢大量迁民。

如今既是与袁氏全面开战,那是时候展开大规模的迁民运动了。

只要迁走大量的青州百姓,就等于直接摧毁了袁氏在青州的战争潜力。

毕竟你没办法就地补充兵员、粮源,只能从冀州运。

但我们都知道,远距离运输士兵、粮草,是巨大的损耗。

更别说要供养整个青州了。

袁绍已经有了幽州这个放血槽了,试想再来一个青州,会不会拖垮富庶的冀州?

当李翊提出自己的战略构想之后,众将无不佩服其高瞻远瞩。

如果真能完成李翊的迁民计划,那青州战事问题就能够得到彻底的解决。

倘若按部就班的打,即便你真打下了整个青州,袁军照样能够整军重新打回来。

这无疑会使徐州陷入青州的战争泥潭,不符合李翊定下的战略构想。

“我等来青州时,多有父老百姓夹道欢迎,举城相投。”

“若要迁民,应该不难。”

迁民战法那是很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而青州恰好有。

多亏袁谭为此作了巨大贡献。

“那么诸位将军就按照计划行事,贴榜安民,有愿随我军入徐州者,可同去。”

“有不愿者,任其自去。”

虽然多出来的百姓,也会多出来数张嘴。

但这些百姓毕竟不同于曹操接纳的青州黄巾。

那支青州黄巾更似于流民。

而这些本土百姓,家里并不是没有粮食,不至于说马上饿死。

纵是家里有困难的,政府稍加接济,绝不至于说会给州府增加巨大负担。

同时,李翊也并不想把所有青州百姓都迁入到徐州去。

先把他们往青州后方带,总之置于徐州军可控范围之内。

先给袁军的生产力施加压力再说。

很快,诸位将军领命行事。

带着本部将校,号召当地百姓与他们同往徐州去。

青州离徐州近,不少青州人都听说过徐州富庶,刘将军仁德。

大伙儿苦袁氏久矣,今能从“宁古塔”举家搬去“上海”,谁不愿意去?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

许多青州百姓,开始收拾物什,拖家带口聚在徐州军处。

约莫有十数万众,这已经不是少数了,管理这么一大批老百姓,徐州军是根本没办法和袁军作战的。

所以李翊拍案决定,立刻护送百姓南下。

不说一定要入徐,至少先和后方来援的徐州军汇合了再说。

再由他们将这批青州百姓安置了。

很快,大军开始启程南下,往徐州方向去。

十数万的青州百姓,肯定不是青州全数。

但如此多的数量,依然是惊动了身处临淄的高览。

他刚到青州不久,便接了一项大活。

那就是要抵抗徐州军的进攻。

这些天,他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厮杀。

结果没能得到徐州大军到来的消息,反到等到了青州百姓跟着徐州人跑了的消息。

这一消息对高览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如遭雷击。

“……这、这、这徐州人竟如此无耻!”

高览气得直跺脚。

由于是刚来青州,他甚至没来得及坚壁清野。

更何况,不到万不得已,坚壁清野是最好别用的。

它毕竟是饮鸩止渴,会极大的损耗自身实力。

若是真把百姓迁走了,那袁军怎么补充兵源、粮源?

高览也没想到,青州的百姓竟真的会抛家舍业的跟着徐州人走。

到底是袁谭风评不好,还是刘备吸引力太大了?

时有青州本土人,管统向高览谏言道:

“李翊带着十数万百姓,必走不快。”

“我等率军前去追赶,将之生擒,则徐州军自破矣。”

高览闻言大喜,“诚如是,我当头功!”

遂采纳管统之言,领了步骑万人,出城追赶李翊大军。

……

此刻,临朐的山路上,遍地是百姓。

太阳才刚刚偏西,百姓已经在叫了:

“君侯诶,君侯诶,走不动了,明天再走吧!”

上午太阳升得老高才动身,现在已经要停队了。

就这样每日不过三、四十里路程。

往常李翊总要命令他们再跑三里,再走二里。

意思是,你们多往前面跑一步,就能多活一点时间。

见百姓喊累,李翊乃催马出列,谓众人道:

“今诸位乡亲父老,肯随我同去徐州,乃是将性命托付给李某与刘将军。”

“李某自当不能松散懈怠,如若迟了,被袁军赶上。”

“他们必然六亲不认,将尔等一并杀死。”

“如此,岂为诸位所愿见者乎?”

老百姓不理解李翊的一片好心,以为你大都督骑着马。

四条腿走着比两条腿省力快活。

他们呢,有的扶着老,有的抱着小。

每多走一会儿,便要抱怨个不停。

但世上总不会有千般好事,俱叫你撞着。

你青州老百姓想跟着刘将军过安稳日子,现在就是得把命豁出去,咬碎牙也得坚持往前走。

张飞亦催马赶来,抱怨个不停:“不痛快!太不痛快!”

“与其这般催赶百姓,倒不如转头与袁军厮杀来的快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