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俘虏的口供得知,阿鲁台在答剌海子与潢河之间,也就是本位面的内蒙古赤峰市达里湖与克什克腾旗之间。

从朵颜卫的牧区过去,大概是四百里路。骑兵跑四天,撑死跑五天也就到了。

朱瞻基认为:“如今阿鲁台实力大减,正是一举攻灭的好时机。拣选精兵两万,来回不过十余日,我军目前粮草充足,正可乘胜前去奔袭,毕其功于一役。”

“阿鲁台阴险狡诈,太宗文皇帝三次征讨,均未能擒杀此獠。万一战事迁延,恐有断粮之虞,请陛下三思。”杨荣说得很委婉了,意思是你爷爷捉了三次阿鲁台,都没能捉住他,你小子一次就想毕其功于一役?这两万人如果被阿鲁台纠缠住,断了粮草,那岂不完蛋?

杨荣说得不无道理,朱瞻基便嘴上赞赏道:“杨学士老成谋国。”不过再无下文,转而询问武将们。

赵辉也反对:“陛下,万万不可,此番大胜,已剪除阿附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其实力已经大损。瓦剌与鞑靼向来不和,若是被瓦剌趁机偷袭,阿鲁台恐怕再难支撑,那瓦剌便可一统草原了。届时草原一家独大,对我朝极为不利。”

明朝对于草原的战略,一向是拉一派打一派,本来阿鲁台就被瓦剌打得都快躲到辽东了,这时候再上去踢一脚,他就差不多嗝屁了。

瓦剌统一了草原,接下来的剧情就很眼熟了——瓦剌大举南下,明军土木堡团灭,堡宗留学去草原放羊。

朱瞻基是不可能知道这段历史的,可赵辉很清楚啊。

见赵辉也反对,朱瞻基脸色就不好看了,又询问张辅的意见。

张辅可是很会察言观色的,连忙道:“如今我军铳炮犀利,外夷不可敌,可速战速决,如若阿鲁台遁逃,便即回撤,不作纠缠,来年再来即可。”

朱瞻基很满意,又询问朱勇意见,朱勇更大胆一些,直接请命,愿意领兵前去奔袭阿鲁台,拿阿鲁台首级献于太宗皇帝陵前。

朱瞻基十分高兴,便命张辅与朱勇二人,挑选各部精兵两万,北上奔袭阿鲁台。

赵辉无奈,只好退而求次,建议借此机会,在大宁卫废城驻屯,调集物资,准备恢复大宁卫故地。

原来,在朱棣靖难前,这里本是宁王的封地,有精兵八万人,然后朱老四起兵后,把宁王的兵给裹挟走了。特别是兀良哈三卫的精锐骑兵,更是成为了朱棣造反的一大臂助。

朱棣造反成功后,便把宁王朱权迁往南昌安置。朱棣为了防止边陲的藩王有样学样再来一场靖难,便把大宁都司的兵全都撤往关内,原来的大宁卫城便荒废了。

内撤固然消除了藩王拥兵造反的可能,可大明的边界线也大踏步的后退到了北平附近。

后来明代中晚期长城一被破,京师就要告警就是这个原因,高情商叫天子守国门,低情商就是战略纵深太浅了,家门一开就是国境线,这特么谁能守得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